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文倩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直飛55分鐘,離台灣最近的日本石垣島

文倩
·
·
副標題是《最古老的農業移民,石垣島的台灣村》

石垣島是日本最南端城市,也是熱帶度假天堂,擁有豐富的海洋、森林等自然景觀;是沖繩縣內第三大島,位於日本琉球列島的八重山群島的南方。

石垣島距離台北約二百六十公里,直飛只須55分鐘,比台北飛金門、沖繩縣飛石垣島的時間還要短!

原本對於日本人來說,整個沖繩縣更像自成一格的世界,而距離沖繩還有一小時飛行時間,距離台灣55分鐘的石垣島,不知是因為距離還是1930年代1200位台灣農業先民的遷徙墾荒,近現代去石垣島旅遊總感覺很台灣,不日本。

八重山的台灣人

八重山,即日本琉球列島的八重山群島。1930-1945年間,這個時期的台灣屬於日本殖民。在二戰前,日本為了開發八重山群島實施一項招募台灣人前往開墾的計劃,在當時被稱為「八重山振興計劃」。

許多台灣先民在該計劃下前往八重山,為石垣島帶來了鳳梨種植技術、甘蔗、香蕉、水牛以及土地公信仰等台灣文化元素,深刻影響了當地農業基礎和社會發展。這片區域主要位於名藏和嵩田地區,漸漸形成了兩座台灣村。

台灣與石垣島

台灣農業先民在石垣島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他們面臨著艱苦的自然環境和當地居民的歧視和敵意。

如早在1916年左右,名藏和嵩田地區因為瘧疾肆虐、遍地瘴疫而成為廢村,島民們別說不敢久住、連路過休息一晚都不敢。當地政府眼看遍野沃土荒廢著可惜,因此以低廉的租金租給那時同屬日本的台灣人墾殖。

”台灣的農業水準本來就比石垣島高很多“,橫山長發回憶,那時有位農民王九弓引進30頭台灣水牛,水牛耐力強、效率高,對墾殖大有貢獻;加上當時台灣已發展出的脫谷機等新型農具,以及品種較優良的台中六十五號水稻、耐旱的鳳梨等,「平均一戶台灣人開墾的面積,可以抵過十戶當地島民」,日本作家西表信指出。

就這樣,仗著地利人和,以及台灣本島的就近支援,台灣村很快成了石垣島上的農業重鎮。時至今日,鳳梨已成為石垣、乃至整個琉球群島的主要農產品之一;以前不知水果為何物的島民,現在則可享受香蕉、楊桃、蓮霧、釋迦、西瓜等等各種熱帶水果風味。日本學者西表信稱「八重山(包括石垣島在內的八座島嶼)的農業基礎,是台灣人奠定的」,這是無人能否認的。

1935年,台中出身的實業家—林發先生從彰化、台中一帶地區,一口氣帶了60多戶、共300多位的鳳梨農民家族移居到了八重山的石垣島,在當地田野山區的「名藏」(Nagura)地區創立名為「大同拓殖株式會社」的鳳梨工廠。

1935年,台灣人在石垣島建立的「大同拓殖株式會社」

眼看著台灣人不僅把鬼村變為物產豐饒的沃野,而且還「把所有能變成錢的都拿出來賣」,日子一天天富裕起來;加上大同拓殖株式會社又不斷從台灣招募農民前來墾殖,當地居民深恐石垣島會成為台灣人的天下,便展開了阻撓的行動。

當時石垣和台灣同屬日本,台灣人可以自由、合法地來去兩地,島民轉而采取各種敵對措施,包括不讓台灣水牛入境、不買台灣人的農產品、不受雇於台灣人、以及誣指台灣輸入的鳳梨苗有病蟲害而要求銷毀等等。

甚至在1939年,因一位島民入村偷盜台灣人砍伐的木柴被發現而引發沖突,隨後近兩千名島民手持棍棒山刀預備襲擊台灣村,幸經協調才避免流血事件。

松田良孝在《八重山的台灣人》書中寫道:“這些輕聲腳步,踏上八重山,做什麽呢?他們進了煤炭礦坑,他們辟了茶園,他們也在八重山下撒下鳳梨的種子,讓鳳梨成為八重山的重要物產。” 至今,石垣島上的鳳梨田、甘蔗田依舊生意盎然,正是台灣人在島上的貢獻。

這段歷史,除了書籍,也有紀錄片「海的彼端」從台灣渡海移民至沖繩・石垣島的玉木一家的家族史和台日現代史交織在一起,描繪了受時代擺布的台灣移民軌跡。

影片主角玉木阿嬤於2022年春天永眠,被留下來的玉木家族,在葬禮上一家人再次聚集,本片紀錄了玉木阿嬤最後時刻。這是「海的彼端」的後續故事《綠色牢籠》。

我之前觀看的是Youtube《誰來晚餐》阿公阿嬤為生存移居石垣島,十分生動、生活。印象最深刻的是後輩台語+日語的絲滑交流。

最後,加一個離台灣最近的與那國島,是日本最西端的島嶼,行政區劃定屬於沖繩縣八重山郡與那國町。位於琉球列島八重山群島最西端。截至2025年5月,島上的人口為1655人。距離台灣宜蘭縣蘇澳鎮烏巖角僅108公里,能見度極佳時可從蘇澳的舊蘇花公路看到與那國島島影,也是距離台灣本島最近的沖縄列島,在天氣晴朗時可從該島最西端的西崎看到台灣的山脈。

從與那國機場直飛花蓮只要25分鐘,今年九月還將開通夜海上航線。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