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文倩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去把手弄脏,要把「手套」摘下來-重構生活1

文倩
·
·

情況是辭職轉換跑道在「自由行業」五年的時間,那些標題中可以脫離、想脫離的事物幾乎沒有了。

是的,我已經把過往的生活幾乎解構了。

在看到今天的題目,結合最近的反省與思考,清晰看到的是想「重構生活」。

我甚至認識到自己沒有好好生活過,如果再往源頭多看一點,我根本不知道

何為生活,如何生活?


在過去五年自由的時光里,我在當背包客、在偏遠山區做志工老師、在環球旅行、在香港離島做見習農夫、奔赴一個個快閃烏托邦活動、在社區擔任內容官、媒體負責人 等等....

無論在自由之前還是之後;在生活的面前,我還是那個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都市巨嬰。

我脫離過自己的城市,曾經五年的工作崗位;完成了幾項人生清單,一直著迷於探索生命(生活)的可能性。

這個階段,我看見自己的需求從外部探索轉向內部的心境與生活。

有一點從禪宗公案「見山不是山」的解構,下一句是「見山還是山」的回歸。


當一個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死文青,想到「生活」,真的想看一下什麽是生活時,腦海里浮現的是《渴望生活:梵高傳》,依著記憶找到文檔,我在2015年大概9月讀到第125頁,全書有545頁。

看了當時的讀書筆記,由於書籍沒有看完,輔助AI 試圖了解更多內容:這本自傳給人的感覺表層敘事更多是梵高對藝術近乎殉道般的追求,我沒有怎麽看到生活;再往下看到梵高筆下播種的農民、吃土豆的家庭、臥室的椅子、盛開的杏花、向日葵.... 這些樸素的生活片段。

但這種看起來是圍繞著創作展開的生活,沒有達到我內心的生活;只是生活,沒有目的。

我又一下想到陳嘉映老師的《何為良好的生活》

書中核心觀點:“良好生活”是在特定的、具體的局域性條件中,把一件件事情做好的狀態。它不在於抵達某個終點,而在於“行之於途而應於心”的實踐過程。

我認識到要構建微小的秩序,設計生活日課。

構建“微小的秩序”與“自由的節奏”(在具體中“把事情做好”)

“良好生活”不在於波瀾壯闊,而在於日復一日的、有溫度的重複與沉澱。

實踐建議:設計您的“日課”與“慶典”

日課(秩序的錨點)

:選擇2-3件微不足道但能帶來確定感的小事,雷打不動地執行。例如:早晨手沖一杯咖啡、傍晚澆花、日落前散步、睡前讀10頁紙質書或是書寫。

這些天在家中的觀察與思索,意識到「我的重建生活」第一步是整理、收納,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發現我也有那本整理聖經《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但,現在的我更傾向、也在尋找實踐的整理課程。因為我知道自己不會整理,沒有這個能力。

說真的,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會想去學習整理。我只知道自己不會整理,不擅長,我從來沒有「看見」它,就像有一本書叫《魚不存在》。

現在的我,認識到整理的重要性,並且想把它作為我重構生活的第一步。

去把手弄脏,要把手套摘下來,要真實地走到這個世界里面。

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要真實地去做事情。——播客《無人知曉》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