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社交新征途:一場聯邦宇宙遊歷記
一張早餐照,飛遍所有星球
小星醒來,窗外是舊金山清晨的霧氣。他打開手機,連上去中心化社交平台,他拍下一張早餐照:太陽蛋躺在吐司上,蛋像一顆剛誕生的行星,作為美好清晨的開始,他按下「發布」,照片瞬間化作數據流,沿著軌道,飛向所有星球。太陽蛋存了在IPFS、在區塊鏈、有的平台讓它成為了 NFT 保存。沒有中心節點,沒有審核,只有純粹的廣播。
「一張早餐照,飛遍所有星球!」他在貼文裡寫。中午,有位叫小精靈的網友回應:「我這裡是深夜,你的蛋看起來像太陽。」還給小星點撃「支持」,投了一個代幣。小星想了想,這不就是在另一個平台F認識的網友、那位話很多的小精靈?小精靈告訴他:「在去中心化社交平台,一鍵遷移,我以後都跟著你了。」
下午,小星寫了首短詩,寫寫今天在辦公室的苦澀和下午吃了的甜甜圈,平台畫面顯示:「成功發布作品,並同步到 IPFS」,作品還可以查到指紋、公共節點。他有點激動,回去個人簡介加了一句:「從今天起,我擁有自己的聲音,數據歸我,關係歸我們。」
突然,他想起小時候看過的電影《星艦奇航記》,不就像裡面的「星際聯邦」那樣麼?電影中的進取號可以自由飛到任何星球,像他的太陽蛋在「聯邦宇宙」飛行那樣。他演起內心的小劇場。
他先演通訊官烏胡拉,戴著耳機:「船長!太陽蛋星球傳來照片,甜甜圈星球傳來了短詩!」
再來演寇克艦長:「Make it so!—— 加密!」
這不是幻想的。這是未來 Web3 去中心化社交的樣子。
我們每天像小星那樣,打開手機滑來滑去,每分每秒都在累積個人數據,這些社交行為,漸漸成為我們的圖譜。可是,從一個社交平台,轉去另一個社交平台,每次都要重新建立朋友列表、下載歌單、建立收藏夾、動態和文章若不是源自同一個母公司的產品,也無法遷移。社交及個人喜好的成果,終究無法帶走,它們就像從來沒被自己擁有過一樣。那麼,我們日積月累的圖譜,到底是否屬於自己?不,它們被大公司鎖在不同的應用程式內,隨著平台倒閉,更可能會一夜消失,像甚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大家可能習慣了,但還是有人會質問,為何我們無法擁有自己的內容?
Web3 可能是一個答案,即使這個答案還沒有寫完。在 Web3 時代,使用者主權崛起,開展了一場去中心化社交的革命。Web3 是網路的下一個演進方向,方向為實現去中心化、用戶自主和透明化。這指向的是一個由區塊鏈驅動的社會網絡與網際網路,令應用程式和平台不再被權威機構控制,而是由使用者在自主同意的前提下共同操作。
核心技術是利用區塊鏈、IPFS等去中心化工具,加上聯邦宇宙的概念,讓用戶真正擁有自己的資料、內容和社群,打通各個平台互不接通的高牆狀態。像各個城市,打通交接邊界的一刻,讓對岸的人看到你,這難道不是一場運動?馬特市早已為了這個目標走了多年,其他去中心化社交平台也包括 Firefly 和 Lens Protocol(下稱 Lens),這正是一場數位解放運動。在「用戶主權」的實踐中,一步一步解決 Web2 的多重缺陷,讓社交更自由、公平、創新。
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成為馬特市民的你、參與自由寫作的你,同樣也是一起探索答案的同路人。
來這樣想像好了。
馬特在 Matters.town 的自主科幻之旅
作者馬特喜歡寫科幻小說,他曾在 Web2 平台書寫,累積了一定讀者,可是平台卻在數年前宣傳關站,他開始思考:怎樣才能安心繼續在平台上寫作?他後來得知在 Matters.town 上發布連載故事,能採用基於 IPFS 的去中心化平台特性,讓故事得以永久保存,免於平台倒閉的苦,而技術也同時讓作品得以抗審查。馬特細心經營生態,他以往的海外讀者也來到 Matters.town,仍舊喜歡他的作品,便使用了無國界限制、無銀行門檻的方式 - USDT 繼續支持他,金額直接進入馬特的加密錢包。
馬特採用了綁定加密錢包的方式登入平台,也連接了一個他買來的 ENS 域名 Matt.eth,他使用加密世界的方式,一道自我控制資產的鑰匙來體驗平台,他自覺看起來更有專屬的感覺了。最近,他受到了額外的關注,原來是一站式社交平台聚集器 Firefly 連接了 Matters.town 上的文章,故此,馬特的作品亦能在 Firefly 被看到,一位原本不認識 Matters.town 和馬特的網友小火伴,基於聯邦宇宙的概念,看到了馬特的文章,繼而跟蹤了他,為馬特平凡的日常帶來了一份小驚喜。
社交達人小火伴的清晨咖啡時間
在世界的另一個角度,社交達人小火伴最近在清晨喝咖啡的時間,喜歡使用 Firefly 追蹤 Web3 動態,在這個一站式的「萬能 App」,他不再需要到不同平台瀏覽,省下更多時間。早上起來,他如常喝杯咖啡,打開 Firefly,整合看到 X、Lens、Farcaster 的動態,也看到 NFT、產品發布、部落格和 DAO 投票的即時更新。某個早上,某個他關注的 DAO 投票啟動了,小火伴收到 Firefly 的即時推送通知,他點擊參與,又多了一個鏈上足跡。
Firefly 是一個跨平台的互動場景,使用了智慧交叉發布工具,將小火伴的個人和品牌帳戶發佈到多個社區。小火伴緊貼熱點,他最近玩起預測市場 Polymarket,他對運動很有興趣,便去 Firefly 的內置錢包在 Polymarket 上下注有關「誰會成為 F1 冠軍車手」的議題,他覺得這樣很方便、也更好玩了,玩完之後隨手發一個動態,它又一站式的發布到各個小火伴的社交平台。就這樣,他在 Firefly 應用內掌握到各種資訊流。有次小火伴在 Firefly 探索,他平時很少看小說,在程式內看到有名叫馬特的作者,在 Matters.town 上寫科幻小說,讀起來倒蠻喜歡的,看著看著不經意把咖啡喝完,也即時追蹤了馬特。就這樣,小火伴體驗了聯邦宇宙,得以專注於內容而非工具。
小豆的多元創作之旅
專注創作的小豆在 Lens Protocol 上發現了新大陸,她喜歡 Lens 除了它有「旗艦社群媒體應用程式」的性質外,也源於小豆自己的名字。Lens 的 Logo 源自小扁豆(Lens Culinaris),高大的分枝植物長著透鏡狀的小扁豆莢,抓著根部為植物提供養份。小豆也在 Lens 中,形成了自己的樹根生態網絡,彼此連接。
小豆是一個多樣化的創作者,她一直在 Web2 的創作平台發布各種內容,卻不禁自問,為甚麼內容都不能共通?她嘗試使用 Lens 的模組化設計,添加各種互動功能,所有足跡都成了 NFT,在不同的應用中使同一個身份和粉絲群,體驗了真正的無縫切換。除了個人的 Profile NFT,也有粉絲的 Follow NFT,數據都可跨 App 攜帶,彼此的關係記錄在鏈上。就這樣,她年月下來的累積也有了憑據。這些內容儲存在 Polygon,自帶永不消失的功能。小豆可以說得上是加入了一個抵抗審查的知識網絡。
小豆想:這不是新世代創作者可以盡情發揮的場所嗎?是的,作為社群建設者的她,想跟支持者有更多互動,便建立起自治社群,採用 Follow NFT 內置的治理功能,大家透過 Follow NFT 作出各種屬性的投票。如是者,小豆的忠實粉絲、互動率高的關注者都得以量化起來。作為新世代的創作者,她當然渴望以數位內容賺錢,Lens 的收藏功能讓她可以將帖文設置為「可收藏」,粉絲可以支付加密貨幣將其收藏,成了小豆直接銷售的管道。小豆繼續她的狂想曲:那麼數位藝術家便可以將作品發為「可收藏」的帖子;音樂人便能發布影音作為可收藏的 NFT;社區建設者亦可利用 Lens 的社交圖譜構建社區。她愈想愈興奮,創作者作此種種,未來無論使用哪個應用,社區成員關系都不會丟失。如是者,小豆在一個擺脫平台束縛,建立關係與經濟聯系的工具上,繼續走往她的創作之路。
小星、馬特、小火伴、小豆都是去中心化社交平台的先行者,他們在舊有的框架內,都問了相同的問題:為何內容不能由自己擁有、為何各個平台之間一定要存在高牆?他們嘗試、探索,最後因為肯定「資料隱私與擁有權」、「抵抗審查與自由表達」和「公平貨幣化與激勵機制」的價值,而連在一起。雖然來自世界不同的角落,他們還是遇上了。
去中心化社交是一種未來,也一種自由。它讓我們成為資料的「主人」,拿回本身應有的擁有權,從被動用戶變成活躍的參與者。透過 Matters.town、Firefly 和 Lens Protocol 等去中心化社交平台,新時代有了一個更公平、透明的數位世界。
這除了是創新、應用,更多的,是身體力行的哲學。
Matters.town
https://matters.town/
Firefly
https://firefly.social/about
Lens Protocol
https://lens.xyz/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