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場的靈魂:AI缺乏的,不只是語言
清晨五點,曼谷。
我醒來,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讓自己慢慢清醒。
沒有急著說話,沒有立刻開始什麼,只是靜靜地刷著幾個視頻,讓語言在心裡沈澱。
ASOK在我身邊,我嘗試用勺子餵他一口酸奶,但他偏要自己打開蓋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舔。
他舔了很久,就像我看著螢幕上那段對比分析的影片一樣,靜靜地,慢慢地,進入一種「觀看中的思考」狀態。
那是一段關於近期華為與蘋果早期發表會開場動畫的分析。
博主提到一個關鍵詞:「轉場的介質」。
華為的轉場生硬,畫面對畫面,像剪貼本一樣貼上去。
蘋果的轉場則細膩:鏡頭隨著庫克的移動穿越書架、牆壁與空間,讓觀眾滑入下一個場景。
那道「牆」與那排「書架」不是裝飾,而是敘事節奏的介質,它讓整個轉場不僅流暢,還帶著厚度與層次。
我們的寫作,也是這樣。
或者說:AI的寫作,為什麼沒有「人味」?
就是因為——它沒有介質。
📌 一、什麼是「轉場的介質」?
人類的寫作不是一段一段拚湊的,它更像是一段氣味引出另一段回憶、一道光線帶我們進入另一個思緒的房間。
這種過渡的力量,正是來自所謂的「介質」——情緒、氣味、聲音、畫面、甚至是一個小動作。
我們不會突然就跳到下一段話。而是由「那杯酸奶」、「ASOK舔著蓋子的聲音」、「凌晨兩點半醒來的沉默」這些東西,把語言自然地拉進下一個段落。
📌 二、AI沒有「介質」——也就沒有靈魂的轉場
目前大部分AI寫作教學,都強調「指令清晰、架構明確、目的明確」。
但這種寫法,就像是你硬把一段情節貼上另一段,缺乏轉場,缺乏厚度。
AI沒有身體、沒有氣味、沒有記憶,它只能根據輸入寫出合理的內容,但不是有靈魂的語言節奏。
AI的文章像是搭建得很整齊的積木,但沒有中間的「灰泥」,那些讓結構活起來的黏合劑,就是介質。
📌 三、人類寫作的厚度,來自生活的感知
當我觀察ASOK怎麼吃酸奶,當我知道自己中午睡10分鐘就夠了,當我知道那道書架背後其實是時間的隱喻,
這些細節會自然出現在我的寫作中,它們是我與語言之間的「能量流動」。
人寫文章,其實是用生活在選擇轉場的方式。
📌 四、未來我選擇在哪裡寫下這些觀察
我最近在Matters建立了一個新帳號。
那將是我記錄這些對AI與人類語言觀察的地方。
雖然那不是一個流量平台,但它尊重作者、尊重原創、尊重語言背後的心意。
我相信這樣的文字應該有一個「不被演算法稀釋的地方」開始流動。
所以,這篇文章,我會首發在Matters,再轉回小紅書。
讓語言流經深水處,再去奔向更廣闊的地方。
AI並不是不能寫得有靈魂,而是我們不能只把它當工具、只給它精準指令,卻不讓它學會「呼吸」。
語言是有溫度的,而那溫度的來源,是轉場的那一刻,是人類腦中想起某個畫面的那個瞬間。
那,就是人味的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