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K的筆記不是筆記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写入中…

活人之死,殘像之生:身故後的肖像權,仍是私有財產嗎?

K的筆記不是筆記
·
·
活著時,我們有肖像權;死後,我們只剩下「影像的屍體」。「數位永生」究竟是永恆的紀念,還是對死者的第二次侵犯?

雖然話題熱度已經過去(其實才不足一個月),但是關於死亡後的肖像權,還是有點想法想說出來。純不負責不嚴謹發散,歡迎鞭笞。

回顧2025年10月6日,已故演員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的女兒潔達威廉斯(Zelda Williams)在 IG 上怒斥那些以 AI 重塑父親影像的影片(節錄):

“To watch the legacies of real people be condensed down to ‘this vaguely looks and sounds like them so that’s enough’, just so other people can churn out horrible TikTok slop puppeteering them is maddening.”

“And for the love of EVERYTHING, stop calling it ‘the future’... You are taking in the Human Centipede of content.”

“看着真人的遺產被簡化成‘這看起來有點像、聽起來有點像,所以就夠了’,只是為了讓別人能批量生產出可怕的TikTok垃圾,操縱他們的形象,真是讓人憤怒。”

“看在一切的分上,別再稱這是‘未來’了… 你們正在參與的是內容的人體蜈蚣。”

(原文節錄引用自The Guardian,鏈接於文章末)

Zelda的措辭極爲強烈,能感受其中的怒意和挫折——不只是對父親形象被挪用,更是對一整個「假裝致敬、實則消費」的生態。「內容的人體蜈蚣」,說穿了就是我們全人類正在共同餵養的資訊閉環。

近日我也時常在社群上看見霍金的形象被拿來生成輪椅賽車、極限運動的影像,心裏五味雜陳。這樣的影像到底是沒有拘束的嘲諷還是被包裝成善意的「紀念」?

不表示反對即是同意:死亡之後的「身份殘影」也能被動同意嗎?

世界各國儘可能保障「人」的權益,尤其是沒有行爲能力的未成年人,其面部資訊被視爲高度敏感資料,因爲他們尚 不能表達同意

但是諷刺的是,在生成式AI崛起的今日,像素排列精細模仿成某一個樣子簡直沒有門檻,任何人都能輕易按照意思「創造」出影像。人成長後獲得法定行為能力,可以為自己主張權益;而人在死亡後,再也無法爲自己發聲,權力隨著生命的結束一同進入棺材;但留下的身份、影響力和資訊,卻仍在網路上繼續流傳。

時代演變,文字、作品及專利都已經有相對完善的保護,而「身份殘影」的權力仍在灰色地帶。

目前各國對於已故人士的肖像權多數在有涉及商業盈利或是侵害死者名譽之情況,家屬才可以主張情感損傷或是精神利益等進行申訴。儘管美國部分州屬已經先行有明確的(post-mortem right of publicity,註2)法律,保護已故名人肖像在商業使用上的權利,期限可達數十年;然而法律對網際網路的跨國散播仍力有未逮。

深僞技術:突破現實世界表達的門檻,還是關閉人們「看見」的權力?

今天你看見一段令人驚嘆的影片,會疑心病地開始找尋「破綻」嗎?

說實話,我會。

當物理模擬引擎的真實度高到極限,自己也開始懷疑自己對現實世界的物理現象是否有足夠的認知。懷疑現實的念頭幾乎成了反射動作。

各種動物行爲、奇聞軼事引起使用者觀看,而留言區兩極對立爭辯也早已常態化:真實派 vs 偽造派。

比起早期的深僞技術,現在產出的影像內容幾乎可媲美專業攝影團隊(「幾乎」,專業人士仍有不可替代性),甚至有全虛擬偶像面世;當「分辨」太過於勞心勞神,我們會乾脆選擇把一切歸類爲「假的」。

一些神奇的自然現象、真實發生的巧合、用心拍攝的美麗景象,這些真實的價值和努力都因爲「太完美」而被抹煞。「被看見」和「看見」的權力雙向受損。AI讓我們看見更多,同時也削弱了我們「辨識真實」的能力。

人類面部特徵並非唯一的識別:模仿與巧合之間的倫理界限

大量深僞影像和模擬生成充斥的同時,天然的巧合仍持續出現。

聽過有人在博物館裡和世界名畫「撞臉」的例子嗎?
查查關鍵字【Museum Doppelgängers】(博物館分身)文末有鏈接。

這類現象在全球博物館相當常見,已成為一種文化迷因,甚至有攝影師專門捕捉這些巧合時刻。例如,法國攝影師Stefan Draschan花費數年時間在歐洲博物館(如羅浮宮、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等待遊客與畫作「匹配」,包括髮型、服裝顏色或面部輪廓的相似 [註3]。 這些照片不僅有趣,還強調了人類外貌的自然重疊性——沒有刻意模仿,是純粹美麗的巧合。

在數位殘影的權力判定上,這些又是更多待釐清的模糊地帶。要如何判定影像是「單純相似」、「友好致敬」,還是惡意生成?

例如羅賓威廉斯的殘影被生成各種令其家人困擾的影像,一方面的成因是其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且隨著已故時間衰減甚微。「被記得」是榮譽,但是「被生成」則未必是祝福。

全球立法正在加速,根據公眾辨識度(Recognizability)、影響力與已故時間和生成內容性質進行平衡,只是這條道路的前方目前仍是一片荒野。

跨國申訴困境:從平台著手的有限防線

目前世界上尚無針對「AI 生成已故名人影像」的跨國判決。

WIPO(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僅將深僞技術列為「前沿議題」,尚未制定統一規範。跨境執法常依《海牙送達公約》或雙邊協議,但對匿名用戶或海外平台效果有限;且有些案件涉及外國公司或全球平台,可能引發多國管轄爭議,但多在單一法院解決。例如, 歐盟的《AI 法案》(2024)[註4] 要求深僞內容必須標示,但執法仍受限於各國機制。

隨著OpenAI的Sora 2、Google的Nano Banana(Gemini 2.5 Flash)、VEO 3和其他專注影像生成的公司及技術被大量使用者使用,現階段於相關權益主張仍基於家屬主動提出DMCA(數位千年著作權法)申訴移除內容。等於是侵害發生後,根據相關人士的作爲來判斷這些片段是否被許可。

什麼是合法、合情、合理使用別人的數位殘影,現在仍處在一個非常模糊的地帶,畢竟我們不能直接訪問本人是否同意。

而誰能代表死者決定、什麼程度是主張的界限,這些數位遺囑的規範注定成爲這個時代的新焦點。

今天你在社群看了多少影片?有多少主動標識AI生成?全部內容中,你又相信了多少?

對於針對已故人士的影像生成,或許某些行爲不是讓他繼續活在大家的世界裏,而是在數位層面上上侵犯了他們的權益——把手伸進亡者的第二層墓穴。

而沾染著這份幽冥氣息的產物,離我們只有薄薄一層熒幕的距離。


黑色念頭:先把某人捧上神台,讓世界全都記住他的臉;在他還能簽下「數位遺產授權」的那一刻,把所有同意變成契約——等他死後,那張臉便成了永遠能賺錢的真實偶像。太冷血了,這劇本還是留給小說家去寫吧。

李智憲,這題你接嗎?


不嚴謹中的嚴謹在這裏:

  • ※The Guardian 潔達威廉斯IG stories全文內容及相關報導 www.theguardian.com/...

  • ※註2:美國post-mortem right of publicity

    AI and the Right of Publicity: A Patchwork of State Laws the Only Guidance, For Now
    AI and the Right of Publicity: A Patchwork of State Laws the Only Guidance, For Now | Crowell & Moring LLP


    A Patchwork of State Laws Creates Uncertainty on Ho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y Infringe Upon a Person’s Right to Publicity 段落提到 “For example, the duration of protection after death varies widely; while Tennessee protects the post-mortem right of publicity for 10 years,Tenn. [Code Ann. § 47-25-1104.] California protects it for 70.[Cal. Civ. Code § 3344.1.]”

    加州和紐約等州保護已故名人肖像的商業使用,加州達70年,田納西則是10年。這是基於州法差異,不是全國統一。

延伸閱讀:Raising the Dead: Understanding Post-Mortem Rights of Publicity
Raising the Dead: Understanding Post-Mortem Rights of Publicity |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Association

  • ※註3:Stefan Draschan

    奧地利攝影師(常駐法國),專門在羅浮宮、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等地方等遊客“匹配”藝術品,捕捉髮型、顏色或面部相似。 他的系列叫“People Matching Artworks”,IG傳送門在這裏→ www.instagram.com/st...

還有面部特徵和博物館畫像非常相似的合集(關鍵字:Museum Doppelgängers)或傳送門→29 Times People Accidentally Found Their Doppelgängers In Museums And Couldn’t Believe Their Eyes
www.boredpanda.com/m...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