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在与俄罗斯的关税同盟中的隐忧:经济自主性与收益分配的挑战

卡扎克
·
·
IPFS
欧亚经济联盟(EAEU)关税同盟自2010年成立以来,旨在促进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成员国的贸易一体化,但对哈萨克斯坦带来了显著负面影响,包括:失去关税政策自主权导致进口成本上升、贸易逆差扩大、本地工业受损、预算收入损失约4.2-5.2亿美元,以及因俄罗斯主导而加剧的政治与地缘风险。

引言

欧亚经济联盟(EAEU)关税同盟是后苏联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机制,涵盖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尽管该同盟被定位为互利合作的工具,但其结构和运作常常引发争议,尤其是在成员国经济利益不对等的问题上。本文基于欧亚经济联盟官方文件、经济研究和专家评估,分析关税同盟的形成历史、关税收入分配机制,并重点探讨对哈萨克斯坦的不利因素。

欧亚经济联盟

关税同盟的形成历史

关税同盟的根源可追溯至苏联解体后各国恢复经济联系的努力。1990年代中期,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于1995年取消边境海关检查,为更广泛的联合奠定了基础。1996年,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但1998年因俄罗斯金融危机及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导致该联盟解散,吉尔吉斯斯坦需制定独立关税。

2000年,欧亚经济共同体(EurAsEC)的成立为一体化注入新动力,成员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但该机制缺乏强制性关税框架。2007年10月6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建立统一关税区及关税同盟的协议,成为三方同盟的起点。2010年1月1日,统一关税税则(EAC)对第三国进口生效,标志着关税同盟正式运行。

2011年,三国取消内部边境海关检查,形成统一关税区。2015年,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相继加入。2014年5月29日签署的《欧亚经济联盟条约》于2015年1月1日生效,关税同盟成为EAEU的核心组成部分。截至2025年,EAEU覆盖约1.84亿人口,总GDP超2万亿美元,但成员国经济规模不对称(俄罗斯占联盟GDP约85%)成为发展的主要障碍。

关税收入分配机制

根据《EAEU条约》第26条及附件5号协议(关于进出口关税及等值税费的分配程序),从第三国进口商品缴纳的关税(及相关税费)首先汇入成员国指定机构的统一账户(以本国货币计),随后按固定比例每月分配。各成员国先扣留自身份额,剩余部分转入EAEU预算进行再分配。

分配比例由协议确定并经各国议会批准,自2020年1月1日起(经俄罗斯国家杜马等机构批准)如下:

  • 俄罗斯:85.065%

  • 哈萨克斯坦:6.955%

  • 白俄罗斯:4.860%

  • 吉尔吉斯斯坦:1.900%

  • 亚美尼亚:1.220%

这些比例基于各成员国在联盟第三国进口中的占比(考虑新成员的过渡期调整)。2015年EAEU成立时,比例为:俄罗斯85.265%,哈萨克斯坦7.455%,白俄罗斯4.860%。2015年吉尔吉斯斯坦加入后,哈萨克斯坦让出0.5%给吉尔吉斯斯坦(1.9%),2020年再调整0.5%。

2023年,EAEU分配的关税收入总额约2.5万亿卢布(约250亿美元),哈萨克斯坦分得约17亿美元。然而,由于哈萨克斯坦的实际进口占比(与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合计约15.8%)高于其分配比例(10.075%),2023年损失约2000亿坚戈(约4.2亿美元)。欧亚经济委员会(EEC)每年发布分配报告,并在欧亚政府间理事会讨论。2021-2025年,哈萨克斯坦多次提议修订分配公式,纳入进口动态和GDP因素,但未获实质进展。

哈俄总统

对哈萨克斯坦的不利因素:经济、贸易与政治视角

尽管关税同盟旨在简化贸易、打造统一市场,但对经济规模较小(GDP约2600亿美元,远低于俄罗斯的2万亿)的哈萨克斯坦而言,风险大于收益。以下基于EEC、世界银行及哈萨克斯坦分析机构的数据,分析其主要不利影响。

1. 经济不对称与关税政策自主权丧失

2010年引入的EAEU统一关税税则(EAC)剥夺了哈萨克斯坦独立设定进口关税的权利。税则约80%基于俄罗斯标准,高于WTO水平(哈萨克斯坦2015年加入WTO)。世界银行(2012及2020年报告)指出,EAC导致哈萨克斯坦汽车、电子产品和消费品等敏感行业的进口价格上涨5-10%。

例如,乘用车进口关税从2010年前的10-15%升至15-25%,每年增加约15亿美元的进口成本。这对依赖欧盟和中国进口(占对外贸易约60%)的哈萨克斯坦影响显著。此外,俄罗斯可提议调整税率(如2024年对皮革化工产品的零关税),但这些调整往往忽视哈萨克斯坦以原材料出口为主的经济特性。

2. 对贸易平衡与工业的负面影响

关税同盟促进了对俄贸易,但损害了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多元化。2010-2024年,哈对俄出口增长150%(至180亿美元),但主要为原材料(石油、金属),而从俄进口为制成品(机械、食品),导致每年50-7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2023年,哈从俄进口220亿美元,出口160亿美元(EEC数据)。

对工业而言,EAC导致“逆向进口替代”。哈萨克斯坦汽车制造商(如“亚洲汽车”)因俄罗斯“拉达”和白俄罗斯拖拉机的免税进口失去20-30%的市场份额。农业和化工行业因俄罗斯补贴产品的竞争,国内生产萎缩10-15%(世界银行数据)。2022-2025年,西方对俄制裁加剧问题:哈萨克斯坦成为平行进口的“窗口”(增长40%),但仅获少量关税收入,助长了走私并损害合法企业。

3. 关税收入分配不公与预算损失

如前所述,哈萨克斯坦的6.955%分配比例低于其实际进口贡献(10-12%)。据哈萨克斯坦经济学家估算,2023年因此损失2000-2500亿坚戈(4.2-5.2亿美元)。俄罗斯作为主要进口“入口”(占85%),获取了大部分收入,强化了哈萨克斯坦的依赖性。哈萨克斯坦多次提议(2021、2025年)修订分配机制,但因需全体成员国一致同意(俄罗斯拥有否决权)而未果。

此外,分配机制未考虑过境货物流:经哈萨克斯坦进口(来自中国)的货物常直接进入俄罗斯,未完全登记,导致阿斯塔纳收入减少。

4. 政治与地缘政治风险

关税同盟加深了对俄罗斯政策的依赖:EEC决策(俄罗斯占10票中的4票)往往反映莫斯科的优先事项,如2022年粮食关税调整损害了哈萨克斯坦出口商。

2022年以来,西方对俄制裁使哈萨克斯坦成为“缓冲区”,平行进口激增(2023-2025年增长50%)带来声誉风险和欧盟/美国压力。此外,同盟限制了哈萨克斯坦与其他经济体的谈判:加入WTO需妥协,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区计划因EAC受阻。

专家指出,这种不对称可能导致“经济殖民化”:俄罗斯企业在能源领域占据主导,挤压本地企业。

5. 社会与长期影响

不利影响波及就业:2010-2020年,轻工业约500家中小企业因竞争关闭。关税上涨每年推高消费品价格1-2%。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非石油出口在EAEU的占比将停滞在20%,而独立政策下可达35%,限制了经济多元化。

结论

从1990年代到2010年代的EAEU关税同盟为哈萨克斯坦带来贸易便利,但代价是自主权和收入的显著损失。不平等的关税分配(哈萨克斯坦6.955%对俄罗斯85%)和以俄罗斯为主导的税则凸显不对称性,哈萨克斯坦的出口增长被工业、预算和外交的风险抵消。为减少不利影响,哈萨克斯坦需推动分配比例动态调整、加强非关税壁垒管理,并平衡与其他一体化机制(如“一带一路”)的合作。最终,关税同盟的成功取决于向平等伙伴关系的转变,而非单一国家的支配。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