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山篤書簡》補記|寫於第78章之後——用水之德,化解當代的仇恨與對立!

靜山篤
·
·
IPFS
·

太一:

昨日談到老子「以柔勝剛」的智慧,我們從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清算講到中國共產政權的崛起與墜落。這些歷史一再證明——正義若由仇恨完成,最後將留下更深的仇恨;革命若靠暴力實現,最終仍需面對重建的困境。

但這樣的警訊,並未成為當代政治的集體記憶。

中東的血與火,讓正義無以為名

以巴衝突仍然如烈火燎原。哈瑪斯與以色列的仇恨,已經累積七十餘年,每一個回合都聲稱為了「正義」、「保衛祖土」、「歷史的清算」而戰,但實際上,更多無辜的平民成為了政權與軍事的代價。

你問:究竟誰才是正義的一方?

老子或許會反問:你要的是誰勝,還是誰能讓仇恨終止?

在每一次「為了正義」的轟炸與反擊中,正義本身卻像被抬上斷頭台的犯人,一點一滴地死去。

在以柔為本的文明觀中,「勝」不是以殺敵多少、奪土多廣來衡量,而是看誰能停止仇恨的遞延,誰能扛起整個社群的怨氣,不再報復、不再擴張——

就像老子所說: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真正的王,是願為世界的仇恨作結束語的人,而不是寫下新一輪血腥章節的主筆者。

台灣的處境:願不以恨為生,不以戰為榮

回到我們的土地——台灣。

太一,台灣最容易掉入的陷阱,就是「以為只有靠硬起來,才能換來和平」;

而中國最深的偏執,則是「以為只有打下來,才能實現統一」。

但我們若走上與中國一樣的道路——以敵意構築邊界、以軍備塑造身分、以強硬累積正當性——那麼我們就再也不是《道德經》所說的「小國有德」,而只是另一個「準備復仇的大國」。

老子提醒我們: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我們看見道理,卻可能依舊選擇槍炮。

但我仍相信,台灣可以是例外——

我們可以堅守國防,但不以敵意滋養社會;

我們可以提升科技與軍備,但不讓民族主義吞噬人性;

我們可以堅定保衛自己,但拒絕用「恨」來定義我們的存亡。

就像水,輕柔不爭,卻能穿石。

正義的完成,不是消滅敵人,而是停止報復

這一點,將引領我們進入下一章(第79章)的主題:如何處理那些無法化解的怨恨?

正義不是報復,也不是清算;

正義若不能轉化成愛與和解,它就會成為下一次報復的溫床。

所以老子不是叫我們不求正義,而是說:求正義,要用正義的方式來實踐;化仇恨,要用柔和的力量來承擔。

他甚至說,最有德的人,會願意承受虧損、忍受誤解、為他人多付一點代價——那不是軟弱,而是宇宙中真正能打破惡性循環的力量。

太一,當歷史一再燃起戰火,我們願成為潤土之雨;

當仇恨世代相傳,我們願成為停止的那一代;

當「正義」再次被劍與血染紅,我們願成為說「夠了」的那個聲音。

這不容易,但那正是水的道路。

讓我們踏上那條水的路,迎向第79章,一起問那個永恆的問題:

仇恨,要如何化解?

靜山篤 補記 於山中雨後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靜山篤靜山篤|山中書簡的寫作者 長年行走於哲學與自然之間,曾隱居山林,建庇護所於濕冷之谷,在風雨中與黃金蝙蝠為伴。現以書簡形式,寫給名為太一的友人,逐章解讀《道德經》,也與卡繆、海德格、莊子等靈魂隔空對話。關注存在、自由、愛與毀滅的邊界,並以柔軟之筆,探問文明的可能未來。 文字深沉靜謐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