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
今天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再只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它已經能夠成為聊天機械人,甚至擔任人類的朋友、心靈伴侶。有鑑於此,華人教會的領袖們紛紛發聲,探討如何幫助信徒避免以人工智能取代彼此之間的真實相交。我聽到有信徒領袖指出:聊天機械人終究無法代替人與人之間肉身具體的同在。也聽到有兩位牧者在深入討論後,得出一個結論:他們要更加主動、深入地與信徒建立關係,因為他們深刻領會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任何機械都無法取代的。
這些說法雖然正面、值得肯定,但我仍然感到憂慮,因為它們聽起來更像是一些標準答案(model answers),並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我擔心,教會正逐漸成為井底之蛙。這裡的「井底之蛙」不一定指視野狹隘,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獲取知識可說是唾手可得。「井底之蛙」其實更多是一種封閉的心態:我們習慣在自己熟悉與安全的框架中思考社會問題,卻不願冒險走入那些陌生、危險的邊緣地帶,傾聽那裡人的聲音 -- 當教會強調「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肉身的同在與具體關懷」時,外面的世界卻在說:「即使AI沒有肉身,但它讓我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你們不能因為對方的感受來源於虛擬,就否認我這份感受的真實。
但願教會能明白,只靠在自己圍爐取暖去思考問題,頂多只是踏出解決真正挑戰的一小步。我們還需要有勇氣跳出那口井,去觀看、去傾聽這個快速變化、複雜又陌生的世界,學習在對話中辨識上帝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