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察:中美贸易对峙升级,地缘政治步入新变局
一、“经济核战争”阴云:中国稀土新规引发全球市场震荡
本周,全球经济领域最具冲击力的事件莫过于中国宣布大幅升级稀土出口管制措施。这一举动被美国多家智库及前政府官员形容为一场“经济核战争”,意图直指美国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和高科技产业链。[1]
新规的核心与争议
中国商务部周四发布的新规,其严苛程度和覆盖范围远超以往。根据这项新规,全球任何公司销售的商品中,只要从中国采购的特定稀土材料价值占比超过0.1%,该公司就必须获得中国政府的出口许可。[2][3] 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对于高科技公司而言,要证明其芯片、生产设备及其他精密零部件中的稀土材料价值低于0.1%的门槛,将是“极其困难”的任务。[2]
这一规定被视为中国首次明确主张对其出口原材料的“长臂管辖权”。其逻辑类似于:如果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铁矿石,那么澳方有权决定所有含有这些铁矿石成分的中国钢铁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最终流向。这种前所未有的管制范围,不仅在技术上难以实现,更向全球市场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敌对信号。[3]
美方的强烈反应与川普的抉择
美国方面的反应极为迅速且强烈。美国智库“创新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前白宫人工智能顾问迪安·鲍尔评论称,稀土矿物及其提炼能力是“现代文明的基础”,若新规被严格执行,可能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4] 另一家智库的创始人阿尔佩罗维奇则更为直白地将其定义为“意在摧毁美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举动。
面对中方的突然发难,美国总统川普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此前数月,美中关系看似缓和,川普甚至多次释放积极信号,期待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韩国APEC峰会期间会晤。然而,中方此举显然让川普感到“大吃一惊”。
川普在其社交平台“真相社交”上发表长文,言辞激烈。他写道:“中国正发生非常奇怪的事儿,他们变得很敌对……没有人见过这种事儿。”他将中方的行为描述为“俘虏世界”的“阴险且敌对的举动”。[1] 更为关键的是,川普暗示原定于两周后举行的“川习会”可能因此取消,他表示:“现在,似乎没有理由这么做了。”
川普同时强硬表态,将被迫在经济上反制中方,包括“大幅度对中国输美商品增加关税”,以及其他正在“认真考虑”的反制措施。观察人士认为,习近平此次主动升级贸易战,不仅打醒了川普此前对双边关系抱有的幻想,也可能彻底改变了中美博弈的轨道,将双方关系推向了加速脱钩的快车道。
二、美国经济的“双面镜”:消费信心与就业市场的矛盾信号
在美国经济内部,数据呈现出一幅复杂甚至矛盾的图景。一边是持续低迷的消费者信心,另一边却是看似强劲的GDP增长预期,这让美联储的决策者们陷入了两难。
消费者信心:稳定还是低迷?
10月10日,备受关注的密歇根大学发布了最新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数据显示,10月份该指数从9月份的55.1小幅下滑至55,为五个月来的最低点。[5][6][7] 报告指出,消费者对就业市场和通胀前景的担忧是信心不振的主要原因。[5] 约63%的受访者预计未来一年失业率将上升,超过三分之二的消费者认为通胀将超过其收入增长。[8]
有趣的是,不同媒体对同一组数据的解读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情绪。彭博社的标题是《受就业和物价担忧的影响,美国消费者信心持续低迷》,强调了数据的负面趋势。而《华尔街日报》的标题则是《10月消费者信心维持稳定》,侧重于该数据略好于经济学家的预期中位数(54)。[7] 这种解读差异本身也反映了当前经济形势的模糊性。
美联储理事沃勒的警告
与此同时,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Christopher Waller)的言论为市场增添了更多忧虑。[9] 沃勒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过去几个月的就业增长可能实际上是负值,劳动力市场是他“最担心的问题”。[9][10] 这一判断基于ADP等私营部门的数据,因为政府关门导致官方非农就业报告延迟发布。[10]
沃勒指出了一个核心矛盾: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疲软,另一方面,根据亚特兰大联储的模型预测,美国第三季度GDP年化增长率可能接近4%。[11] 他精辟地指出:“必须做出些让步。要么劳动力市场反弹以匹配GDP的增长,要么GDP的增长会回落。”[11][12][13]
这段话揭示了政策制定的困境。如果为了提振就业而降息,可能会进一步推高已经强劲的GDP增速,从而加剧通胀风险。沃勒因此强调“谨慎才是关键”,他表示自己希望降息,但绝不能“激进快速”,以免犯下大错。[10][12][13] 这种稳健的立场,与川普提名的其他一些激进降息派形成鲜明对比。作为传闻中下任美联储主席的热门人选,沃勒的此番表态,既显示了他的专业独立性,也让外界得以一窥未来美联储可能的政策路径。
三、地缘政治的新篇章:诺贝尔和平奖与中东和平曙光
本周的地缘政治舞台同样精彩纷呈,两大事件吸引了全球目光:诺贝尔和平奖的归属,以及中东和平进程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诺贝尔和平奖花落委内瑞拉
2025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委内瑞拉反对派领袖玛丽亚·科里纳·马沙多(María Corina Machado),以表彰她为争取民主所做的“不懈努力”。[14][15][16] 诺贝尔委员会称赞她是“黑暗中让民主火焰燃烧的勇敢卫士”。[17][18]
这一结果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尤其是此前高调游说并志在必得的美国总统川普。川普曾威胁称,若自己未能获奖将是“对美国最大的侮辱”。然而,在结果公布后,川普却出人意料地展现了风度,第一时间向马沙多表示祝贺,称赞她为委内瑞拉民主的努力。[15]
不过,白宫官方的表态则更为强硬。白宫通讯主任史蒂文·张(Steven Cheung)称,诺贝尔委员会的决定是“政治大于和平”,并强调川普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促成和平。[16] 这一事件最终有惊无险地落幕,但其背后的政治角力,以及对川普个人行事风格的又一次观察,都为国际关系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经济学人》盛赞的加沙和平协议
在中东,一项由川普政府促成的加沙和平协议正迎来关键时刻。以色列内阁已同意该协议的第一阶段,启动全面停火。[19][20] 权威期刊《经济学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中东的新开端”,是自1993年《奥斯陆协议》以来实现持久和平的“最佳机会”。
《经济学人》分析认为,这项协议是川普“交易式、霸凌式外交风格”的胜利。[19] 与以往的调解不同,川普此次不仅对冲突双方施加了巨大压力,还成功地让哈马斯背后的金主,如卡塔尔、土耳其等国家,以及沙特等地区大国,都统一支持该和平方案。这种对整个利益链条的掌控力,是过去的中东和平谈判中罕见的。
该协议的后续阶段包括建立一个技术官僚政府以重建加沙,并将哈马斯排除在权力之外。[20] 尽管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例如哈马斯解除武装等核心问题仍待解决,但这一突破为饱受战火摧残的地区带来了久违的希望。[20] 一个有趣的旁证是,俄罗斯方面突然宣布取消筹备已久的“俄罗斯-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峰会”。路透社分析认为,正是川普的加沙和平方案让各方暂时失去了其他议题的讨论空间,也从侧面印证了该方案在当前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分量。
四、盟友体系的动荡:日本政坛地震与北约内部裂痕
在世界的另外两个角落,美国的盟友体系也正经历着不小的震动。
日本执政联盟岌岌可危
日本政坛发生剧烈动荡。执政联盟的重要成员公民党宣布,将退出与自民党长达近25年的执政联盟。[21][22][23] 这一决定的直接导火索是公民党与自民党新总裁高市早苗,在收紧政治献金规定等改革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21]
公民党党首齐藤铁夫明确表示,在即将举行的首相指名选举中,该党将不会支持高市早苗。[21][22] 这意味着,即便高市赢得了自民党总裁选举,她的首相之路也骤然变得崎岖。由于自民党在国会中不占有单独过半数席位,失去公民党的支持后,高市必须寻求与其他在野党合作,但这对于持坚定保守立场的她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22][24]
这一突如其来的政治变故,给日本的未来政策走向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也让资本市场感到恐慌。投资者最担心的便是这种无法预测的政治风险。未来一周,日本政坛的合纵连横将是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
川普对西班牙发出“退约”警告
在大西洋彼岸,川普再次将其对盟友“责任分担”的不满公之于众。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北约应将西班牙驱逐出去。[25][26][27][28] 理由是西班牙拒绝承诺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是联盟中的“落后者”。[26][27]
西班牙政府迅速回应,发言人称西班牙是“坚定且具有完整成员资格的北约国家”。[25] 该国主要反对党领袖也表示,问题出在现任左翼总理桑切斯身上,而非西班牙本身。这一插曲再次凸显了川普政府时期,美国与其传统盟友之间在安全承诺和财务负担问题上的深刻分歧。
五、科技战与岛屿的微妙叙事
科技领域的竞争和台湾海峡的局势,是另外两条值得关注的重要线索。
美调查新加坡公司涉嫌规避芯片管制
《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揭示了美中科技战的新动向。美国政府正在调查一家新加坡数据公司,怀疑其帮助中国企业规避美国的出口管制,以获取英伟达的先进人工智能芯片。[29][30][31][32][33] 报道称,这家名为M1GASP111D的公司,其母公司股东背景复杂,包括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29]
调查发现,该公司在马来西亚设立子公司,短时间内购买了价值20亿美元的英伟达芯片,并可能通过在马来西亚和印尼设立数据中心,以远程服务的方式提供给中国客户。[29] 报道中还提及一位与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关系密切的华裔女性在该公司担任要职,为这起严肃的商业调查增添了一丝八卦色彩。英伟达方面则表示,其合规团队曾调查过该公司,认为其与中国无关联,但《纽约时报》的调查指向了相反的结论。[29] 这一事件表明,围绕高端芯片的全球供应链“猫鼠游戏”正变得愈发复杂和隐蔽。
赖清德演说的策略性柔化
在10月10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台湾总统赖清德发表了其任内第二次“国庆”演说。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演说在涉及主权和两岸关系的论述上,明显趋于温和与淡化。[34]
学者分析指出,赖清德此次未再使用去年引发巨大争议的“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等措辞,意在缩减北京方面借此做文章的空间,展现出一定的柔性和韧性。[34] 上海的台湾问题专家包承科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认为演说不至于让两岸关系失控。[35]
同时,赖清德也巧妙地“借力打力”,引用习近平主席“负责任大国”的说法,呼吁中国停止扭曲联合国决议和二战历史,放弃武力胁迫,共同维护区域和平稳定。[35][36] 这种叙事方式既坚持了台湾的立场,又在话语上占据了一定的道义高地,显示出其娴熟的政治沟通技巧。
结论
本周的一系列事件清晰地表明,全球正处在一个剧烈动荡和深度重构的时期。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已从贸易领域全面扩展至关键矿产和高科技供应链的核心地带,其对抗性正在急剧升级。与此同时,旧有的地缘政治联盟和冲突模式正在被新的变量所打破,无论是中东和平进程中出人意料的斡旋者,还是日本政坛长期稳定的执政格局的瓦解,都预示着一个更加不确定但充满变数的未来。在这个大变局中,任何单一事件都可能成为引爆连锁反应的导火索,考验着各国决策者的智慧、定力与应变能力。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