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y C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BlogChain|06 It's All Connected.

Sy C
·
·
愛看展更愛參訪,我內心永遠是喜歡校外教學的寶寶。

這週上課去了當代藝術館參觀「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展覽以「萬物皆連結 It’s all connected」為核心概念,透過音樂、燈光、科技等多媒體媒介創作,展出 14 件經典作品與 一件全新創作。在觀展之前我就在社群媒體上注意到這檔當代藝術館的年度壓軸大展,因此在觀展前就十分期待,而看完後也覺得十分過癮!

在這次參訪中,有幾件作品讓我特別印象深刻。首先是一樓的《在屾》與《冷凝》,在展間中,《在屾》以颱風過境後遺留下的生鏽鋼筋與倒塌的水泥柱作為創作材料,在海岸邊搭建出空透的山脈,展現出台灣重要的山脈起伏,同時也透過中空的效果呈現人類為了開發自然而破壞自然樣態的現狀。作品名稱「在屾」也有在森、再生與載深之意,表示人類與自然雖然互相拉扯,但仍彼此共生。

而一旁的《冷凝》則運用冷氣銅管,讓鳥類羽毛以冷凝的形式固定在其之上,成為一種類樹木的奇異型態,展現出環境與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帶來的影響,以及人造與自然之間逐漸模糊的界線。

畫面前者為《在屾》,後者則是《冷凝》,兩件作品在展間中相互呼應。圖源為台北當代藝術館。

同樣是在一樓的還有《雨霾II》,豪華朗機工以空間中懸吊的海廢呈現海洋中隨著浪花漂浮的廢棄物,並以它們碰撞的聲音呈現出台灣夏日代表性的雨聲,讓人聯想到寧靜、潮濕的午後時光。模擬的雨聲雖然擬真,但其實是人類文明的代價,讓人在感到平靜的同時也產生一種突兀的感受。

《雨霾II》以懸吊的海廢區隔出展覽動線。圖源為台北當代藝術館。

最後一個想分享的作品是與魏如萱、鳳小岳、陳建騏三位音樂人合作的《很難很難》,作品以音樂人創作的同名歌曲作為劇場主軸,訴說生命中重要人物的來來去去。隨著光點在四周緩緩移動,照亮建築的不同區塊,也照亮心中在屋內外每一處蘊含的珍貴記憶。當作品中的不同景物亮起,我也跟著場景變化想起那些生命中鮮少想起、卻重要的回憶,包括與逝去的長輩共進晚餐的時刻、在深夜的巷子與另一半擁抱的瞬間、在公車站揮別友人的晚上。記得曾經看過一篇樂評針對這首歌寫下註釋:「如果遺忘很難,那就細膩地回憶。」這件作品也許正是要提醒我們,不必刻意遺忘那些當下難以放下的悲傷記憶,我們可以小心安放它們,讓那些珍貴時刻靜靜停留在生命的縫隙,隨著時間流動持續在我們心中閃爍。(題外話,身為夜間視力不太好的人,觀看這個作品的時候我也好想大叫我很難!!)

《很難很難》與音樂人合作,運用動力裝置作品與光的軌跡烘托寧靜且悲傷的氛圍。圖源為台北當代藝術館。

在「宇宙寫生」展覽,我看到豪華朗機工透過有趣的多媒體複合媒材探討他們內心、乃至於社會與環境議題,在訪談影片中更了解了他們創作當下那種對自然的敬畏、對人類行為的反思與對生命循環的感知的心境。同時,策展人運用展場空間特性,讓每件作品與空間相互呼應,讓每件作品之間形成互文的對話,將自然環境、社會議題與心境等不同面向巧妙串連,真正實踐了「連結」的核心概念。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