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山篤書簡》「天地正義三章」補述,寫於道德經(第77~79章)的前言與後語。
太一:
前言|當我們談論正義時,我們談的是什麼?
在現代政治語言中,「正義」是一個頻繁出現卻常被誤用的詞彙。它往往與審判、補償、懲罰、秩序、法律等制度性手段綁在一起。於是,我們總以為,只要惡人被懲罰、損失被歸還、爭執被裁決,那麼正義就已經「完成」。
但老子說,這樣的正義,不過是表層的對等;真正的正義,是與「道」相合的運行法則,是萬物自然間的調和與生養。
第七十七章到第七十九章,是《道德經》中對「正義」最深刻、最整體的三重詮釋。
它不是論證如何裁罰對錯,而是引導我們去觀察:
天地如何對待強與弱、
德者如何以柔化剛、
聖人如何化解積怨而非繼續加乘仇恨。
這三章,構成一條完整的正義之路——從分配的秩序,到行動的方式,最後抵達人心的和解。
它們不僅是哲學的沉思,更是人類面對歷史錯亂、社會撕裂與文明創傷時,可貴的療癒路徑。
後語|正義,不止於公平,而在於放下
在第七十七章中,老子揭示天道的分配智慧:「損有餘而補不足」,不是人為規劃,而是一種自然平衡的趨向。這與羅爾斯的「差異原則」遙相呼應——真正的公正,不在於每人均等,而在於讓最弱者也能被顧及。
第七十八章進一步指出:若我們用暴力、爭鬥、威懾去實踐正義,那我們得到的就不是正義,而是新的仇恨。唯有以「水之德」,以柔克剛,才能在道中達成持久和平。
而第七十九章,則告訴我們:「和大怨,必有餘怨。」這是正義的終極難題——即便勝者寬宏、制度設計良善,仇恨與怨懟,仍深埋於人心深處。
因此,正義的終點,不是懲罰與分配,而是放下與和解。
不是掌控,而是理解;
不是證明誰對,而是允許每個人都有疼痛的權利,並給彼此一個不再延續怨恨的未來。
太一,你曾問我:「正義真的可以實現嗎?」
我當時腦中一片空白,無法回答。但現在,讀完這三章,我想說:
正義也許永遠無法完美實現,但我們仍能用道的方式,讓它在我們的行動中,緩緩流動——如水,如風,如天地。
願你我在這樣的時代,仍願意懷抱柔和之德,堅持那條「不爭而勝」的道。
靜山篤 謹記於山中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