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陳農天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躁鬱症病史視角看AI時代福禍

陳農天
·
·
社會觀察隨筆

大綱——(ChatGPT 5協助整理)

1. 開場:

短週期的身體節律如何在網路時代被放大

2. 概念界定:

臨床躁鬱 vs. 社會性短週期

3. 放大器:

AI 對三個缺口的加速(家庭照護、校園關照、醫療人力)

4. 污名的兩面:

被忽視的醫護需求與「把病當藉口」的公共話語

5. 政體之外的指標:

如何衡量「承載情緒與文明」的制度能力

6. 轉向:

從「預防思維」到「前饋式情緒基建」

7. 結語:

人類課題的四個平衡



內文——

坦白說

以躁鬱症十九年病史的經驗來說


首先——

請允許我簡短介紹短週期交替的情況


2006-2012區間段

當時還無法「和躁鬱症當朋友」

每一天(有時是每週)

我的情緒起伏就像日夜那般規律

又像風雨交加+雲霄飛車般的

不規律


別說文字、語言了

哪怕是一個眼神、表情

都能使我放大當時的情緒數十倍


當我回首過去那些年

我清楚地知道

問題從不在於「觸發點」

也不會是最後一根稻草

而是——

我當下選擇哪個我在感受世界


因為

隨時隨地進來的

一念頭、一回憶、一句子、一眼神

都能使我的情緒值巨量化


五歲與小四那兩次的身心受創

加上環境的不友善、不信任、不容許

我早已死亡


嚴格來說

那些年,我從未真正活過


坦白說,情緒劇烈起伏這件事

彷彿成了我唯一救命的繩索

那使我感到自己還活著

哪怕十分痛苦的窒息


——

以躁鬱症十九年病史的經驗來說

現代網絡使用的本質問題

並不是資訊真偽

也不是流量紅利等

帶來的蝴蝶效應


而是

人們越來越有躁鬱傾向(短週期交替)

而不自知


真正讓我恐懼的

不是AI能多像人

而是人越活越像我那些年

天天經歷的短週期



這幫助我們能夠思考一個重點問題——


國家/社會文化裡

是否具有「幫助公民鞏固情緒調節」的能力、素養?


當主要照顧者分身乏術

當學校教師、醫護人員燃燒自己、困在制度裡

當孩子們長期缺乏情感關照的平衡

當文化基礎是以恐懼、焦慮搭建的偽命題



那麼——

AI時代放大的,會是什麼?



我明白

臨床上的躁鬱和社會性的情緒波動不同

當家庭顧不過來、學校被表單綁住、醫護失去時間與耐心

我們其實是在加疊全社會的

情緒調節成本



最諷刺的是——

躁鬱症等身心「疾病/情感障礙」

依然被污名化


甚至

遭有心人士拿來當成脫罪之詞


而非深入探討

「醫師與病患間如何成功戰勝這些」

「被忽視的醫護(人員)需求」

「家屬應具備的醫護責任」


預防的概念

顯然已不適合當代社會(包括全球)


要是政策、法條、社會福利、規訓

是以解決過去「問題」制定

而非「建構未來」

那麼——


AI時代加速惡化的

不過就是那群

還沒經歷、體悟生命真諦

就裁決生命價值的

人們


有了以上基礎

反思政體哪個好?


獨裁、民主

受限、自由


還能是選項嗎?

政不治、商不仁的大環境

使得灰色空間越來越大且厚實


政體的形式

還會是核心問題嗎?


總有一天

會有越來越多人清楚知道

他們要成為怎樣的人

這是代際間的必經之路


「政體能否承載人類情緒、文明」

「如何看見且善用個體優勢」

才是核心問題


人類的終局之戰,最終來自於

我們是否真正學會當一個人

一個理性與感性兼具的人

一個平衡現實與夢想的人

一個兼愛自然與社會的人

一個面對劇痛,依然願意慈悲的人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