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主權與人的回應
2025年09月13日
神的主權與人的回應
讀經: 羅9:14-33
選讀經文:羅 9:14-33
"14 這樣,我們要怎麼說呢?難道神有甚麼不義嗎?絕對沒有!15 因他對摩西說:「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16 由此看來,這不靠人的意願,也不靠人的努力,只靠神的憐憫。17 因為經上有話對法老說:「我將你興起來,特要在你身上彰顯我的權能,為要使我的名傳遍全地。」18 由此看來,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使誰剛硬就使誰剛硬。19 這樣,你會對我說:「那麼,他為甚麼還指責人呢?有誰能抗拒他的旨意呢?」20 你這個人哪,你是誰,竟敢向神頂嘴呢?受造之物豈會對造他的說:「你為甚麼把我造成這樣呢?」21 難道陶匠沒有權從一團泥裏拿一塊做成貴重的器皿,又拿一塊做成卑賤的器皿嗎?22 倘若神要顯明他的憤怒,彰顯他的權能,難道不可多多忍耐寬容那應受憤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嗎?23 這是為了要把他豐盛的榮耀彰顯在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上。24 這器皿也就是我們這些蒙神所召的,不但是從猶太人中,也是從外邦人中召來的。25 正如神在《何西阿書》上說:「那本來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稱為『我的子民』;本來不是蒙愛的,我要稱為『蒙愛的』。26 從前在甚麼地方對他們說:你們不是我的子民,將來就在那裏稱他們為『永生神的兒子』。」27 關於以色列人,以賽亞喊著:「雖然以色列人多如海沙,得救的將是剩下的餘數,28 因為主要在地上施行他的話,徹底而又迅速。」29 又如以賽亞先前說過:「若不是萬軍之主給我們存留餘種,我們早已變成所多瑪,像蛾摩拉一樣了。」30 這樣,我們要怎麼說呢?那不追求義的外邦人卻獲得了義,就是因信而獲得的義。31 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反而達不到律法的義。32 這是甚麼緣故呢?是因為他們不憑著信心,而是憑著行為,他們正跌在那絆腳石上。33 就如經上所記:「我在錫安放一塊絆腳的石頭,使人跌倒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蒙羞。」"
時代默想:
上帝的揀選(14~18):保羅再次以羅馬書常見的自問自答方式回應預期別人的反問。若然上帝的揀選不是按肉體、出生先後、行為,這是否等如不公平。保羅再次回應「絕對沒有」,並且引用舊約出埃及記作為例子。保羅首先引用了出埃及記33:19證明,選取不是出於人的意願,而是在於上帝的獨立自主性和恩典(14)!接着,他引用出埃及記9:16,以法老為例子提醒讀者,若然有人剛硬拒絕上帝,上帝也會不留情面地刑罰的。然而,有趣的是,在新約時代,以色列人才是對上帝大能心硬的一群。
昔日敵人的問題,變成今日自己的問題!昔日敵人被刑罰,今日以色列人如何回應?
保羅解說上帝的揀選沒有不公平,同時暗示人必須承擔部分責任。
人當如何回應(19~33):保羅繼續回應預期的反對者提問。若然萬事源於上帝的心意,即是沒有人能夠抗拒上帝的旨意,人拒絕上帝也是因為上帝要我拒絕祂,那麼上帝為何要怪我?保羅以反問句回應:人有甚麼資格質疑上帝?保羅以泥土與陶匠作為例子,泥土作為被造物,是沒有能力和資格質疑創造主(陶匠)的心意。雖然泥土的本質一致,但陶匠可以按着他的心意和選取,把部分泥土造成貴重器皿,部分製成卑賤器皿。
延續這主題,保羅再提及兩種器皿,一種是準備毀壞(上帝憤怒但仍寬容),另一種準備得榮耀(上帝早已預備和憐憫),然後保羅引用舊約讓讀者反思,他們盼望自己成為哪種人,最終的結局是甚麼。保羅盼望讀者清楚自己現在身處的狀態,然後選擇正確的回應。
泥土與陶匠實在是非常精彩的比喻,只要我們甘心順服在上帝手中,就會被陶造成為不同形態,合祂心願的器皿。若是這樣,我們不需要與身邊的人比較,因為上帝按着祂的旨意陶造和使用我們,只要好好在合適的位置被祂使用就能得到最終的榮耀。弟兄姊妹,你知道如何被上帝使用嗎?若已清楚,我們一同努力吧!若未清楚,請安靜在上帝面前尋求。
回應禱告:
主啊!我願意被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