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或尋找你的內在驅動
2025年7月23日
有些人我們被稱為工作狂, 卻又有些人我們會稱他為奴僕, 明明他們工作都是「996」, 甚至是24/7 on duty, 為什麼會有兩個不同的稱號? 也許有人認為工作狂是因為他位職是高管, 甚至是老闆, 而奴僕是因為他們位於低層卻又忙碌地為著工作而把生活取捨掉。
其實這個說法並不精準。
如果要讓筆者介定工作狂和奴僕之間的關系, 就是對於工作的「熱誠」程度, 就算是Elon Musk 都自稱自己經常工作十多小時, 因為他能夠在工作中找到他屬於自己的熱誠, 而熱誠是來自於內在驅動力, 而該驅動力是來自於馬斯洛需求定律的最高層次「自我實現」 (指的是人對自我潛能的實現,追求成長、發展、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潛力,追求個人的理想和價值。), 相反「奴僕」就很容易去理解, 也許他們的工作只是為了生存需要, 解決的只是最基本生理需求, 和安全需求, 甚至連社交, 尊重需求都達不到。
當一個人的驅動力只是停留在最基本層次的頭兩層, 這個人不會享受, 也不能長久下去, 就像我們在小時候讀書, 有些人是學霸, 卻有些人是中庸的學生, 明明他們都是比較努力去溫書, 為什麼總是有些差距, 他們所欠缺的可能就是未能達到需求定律的最高層次「自我實現」, 有的只是單純為生存, 為滿足父母, 而被選擇去念書, 雖然大家都是在自修室每天溫書三小時, 出來的成效卻有所出入。
當然我們不能排除一些學生, 來自於中產以上的家庭, 自小就已經有良好的教育, 但同時他們也知道自己的努力並不單純只為了達到馬斯洛需求定律的最基本的兩個層次, 最少他們要達到跟家庭比較的社交, 和被尊重的層面, 漸漸就更容易去觸及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 。
我們得悉這個認知差距之後, 不妨問問自己內在的驅動力到底是什麼? 自己想要達到的實現到底又是什麼? 當你是為自己最高層次的需求而努力, 工作, 奮鬥的時候, 你並不會覺得辛苦, 卻在別人眼中是一件辛苦的差事, 這個時候你就是跟別人拉開差距的時候。
也許我們並不需要像Elon musk 一樣, 夢想是幫助人類在火星上生活, 也不需要像愛迪生一樣熱愛發明新事物, 也許只需要簡單的理解該行業的底層邏輯, 提升自我的語言能力, 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 當我們是向這邊去想, 就不會討厭應酬的工作, 不會討厭發英文電郵, 不會討厭幫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 因為成功是屬於公司, 但強大是屬於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