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寒海雁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少年弑母】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寒海雁
·
17岁,本是刚要展翅的年纪。孩子为何会对最亲近的母亲举起屠刀?又怎能无情地对血浓于水的兄弟痛下狠手?这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疯狂行为,更像是一连串关系失衡、情绪扭曲的总爆发。

近日,一则骇人听闻的社会新闻震撼全国:一名年仅17岁的少年涉嫌弑母。根据报导,案发前少年仅与母亲发生激烈冲突,但他并无精神疾病或毒品背景。人们震惊之余,也不禁追问:到底是什么,把一个少年逼上绝路?

17岁,本是刚要展翅的年纪。孩子为何会对最亲近的母亲举起屠刀?又怎能无情地对血浓于水的兄弟痛下狠手?这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疯狂行为,更像是一连串关系失衡、情绪扭曲的总爆发。这场悲剧,绝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近年来,我们逐渐看到“弑亲”的新闻从极少数变成偶有发生,而背后反映的,或许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崩塌。传统观念中,亲情至上,血浓于水,难道都忘了?曾经,父母为子、子为父母,各自都愿付出一切去守护这个家。而如今,我们却目睹了血亲之间的仇恨与杀戮。

是什么瓦解了这份最基本的人性联结?

也许,是一位母亲无法接受孩子的普通与不争气;也许,是一个孩子多年渴望母爱却屡屡失望;也许,他们都太在意外界的评价,却忽略了彼此的内伤。平庸没有错,希望父母认可也没错,真正的问题是不是这个社会病了?

当三姑六婆的“善意提醒”变成舆论攻击,当“别人家的孩子”成了衡量标准,一个失去丈夫的母亲承受的不仅是生活压力,还有社会的冷眼。孩子看在眼里,憋在心里,怨在骨里,终在某一天决堤。

在这样扭曲的社会氛围下,善良、同理变得稀缺。诈骗犯可以安心行骗,资本家肆意收割人性,政客编故事哄骗民心。而真正痛苦的人,却要掏出金钱才能在心理咨询室里获得一丝理解。

今天各大报章与社交媒体都在报道这件事。我们不是在看一则新闻,我们是在看一个社会的病灶。一个少年弑母的极端行为,不是冷血,而是累积太久的绝望。一个家庭的崩塌,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忽视的结果。

这件事终将随着时间被人淡忘,幸存者未必忘记,而这个故事也不会是终结。同样的事仍会发生,因为我们没有正视问题。今天主角演的剧本,若换成别个家庭,若我们依然没有好好管理情绪与关系,悲剧终将重演。

清醒的人,或许会觉得痛,但他们至少不再冷漠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清醒者,用心去理解他人,用善去对待脆弱,而不是继续沉迷于贪嗔痴、面子、成见、冷语。

愿未来的某一天,这样的悲剧不再成为“常态新闻”;愿我们在看完这类新闻后,能做的不只是摇头叹息,而是从家庭、社会、制度出发,思考如何让爱,不再走向毁灭。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