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関東老王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午餐协议

関東老王
·
2075年,东京。因不满新主管独裁般的信息管制,一些人结成秘密联盟,进行一场无声的抵抗。

七月,东京的空气里带着盐味。中午的光线在高架层间折射,悬浮的尘粒闪着银白的光。排水塔的低鸣混入风声,整个城市像一台巨大的呼吸机。

自从14年前的“潮灾”之后,东京的沿湾地带就再也没有真正干爽过。2061年的事故,是东京湾防潮系统首次全面失效。那年春天,太平洋的气旋在夜间偏转,潮位暴涨近两米。闸门未能及时关闭,皇居外苑到有乐町一带尽成浅海,地铁停运三年。水退后,留下被盐蚀的钢筋、塌陷的地下道,还有永久渗水的地层。

最初的重建是仓促的。政府在两年内修起了排水塔与海堤,粗大的混凝土段落从湾岸一路贯穿到丸之内。那一阶段没有设计,只有防御。每当排水泵启动,整座城市都能听见低频的共振。临海的塔楼被海堤挡在城外,像是沙漠中的巨型仙人掌,孤零零地伫立在海中,渴望着回归土地。而居民夜里常被那种嗡声惊醒,以为是地震,又或是梦里回荡的浪。

三年后,重建进入了所谓的“城市再生工程”阶段。官员们决定把防潮设施纳入能源体系,原先用于排水的地下管线被重新连接,海水在其中循环,用作湾岸地区的换热介质。排水塔被包上银色金属外壳,夜里反射出柔和的蓝光,就像要掩盖那些仓促拼接的混凝土缝。

远处的风从湾口吹来,带着未完全蒸发的盐气。空气中偶尔夹着微细的粉尘,那是港区氢罐车留下的陶化颗粒,被热气流卷起,飘进市中心。阳光下,它们闪出细微的金属反光。

人们逐渐适应了这种空气——有一点咸,有一点苦,却干净得不真实。城市表面被抛光得像新建的外壳,而在那层光滑之下,仍能听见东京的心跳声,缓慢、潮湿,又无处可逃。


从日本桥出发,途径新东京站,我沿着丸之内的地下通路走向提前约定好见面的餐厅。

地下层原是本就是一番街,潮灾后被临时改作避难通道。那时成百上千的无家可归者在这里扎帐篷,塑料布与铁罐的味道混在空气里。后来他们被集中安置,走廊才被重新修建成商业街。现在这里恒温、恒湿,天花板装着除霉灯和冷却喷口。但空气仍带着旧气味——盐、金属、霉,还有冷却水的潮腥。脚下能感到泵的震动,耳边有低频嗡声在回荡,像是城市在地底深处持续呼吸。

東京駅一番街×Tokyo2075

墙上的广告屏循环播放着氢燃料补贴的新规。画面里的女性笑容完美,皮肤像抛光的金属。她眨眼的节奏与下方的补贴利率同步——那是生成的政府模特。在这座城市里,越不像人,越容易让人安心。

餐厅入口狭窄,门上挂着一块几乎褪色的铜牌。那块牌并没有生锈,只是失去了原本的金色光泽,表面浮着一层淡蓝的盐霜,像极细的粉末在光下泛着冷光。靠近看,铜与空气之间渗出一道浅浅的绿意,那是盐分和金属缓慢反应后的痕迹——被海气覆盖后的“风化”。

据说潮灾时,地下层被水淹到,盐分渗进了砖缝,即使后来干了,也再没能完全退去。如今空气恒温恒湿,盐气依然在墙里呼吸。细小的结晶就会从牌面析出,像是一层新生的霜,静静地在金属的表皮蔓延。光线从通道尽头照过来,铜牌映出浅浅的反光。

那种老式餐厅越来越少见了,桌面是木纹覆膜,细看能看到旧划痕。灯光偏暗,只亮在桌面中央,墙角的风扇转得很慢,像是在掩盖别的声音。没有任何自动点餐装置,连结账也要用手签。

虽然都来自一个公司,但是我却把和“冬島”吃午饭地点约在这种地方——没有耳挂信号,谈话可以脱离记录,带着一种过时的安全感。

今天的午餐,总有点像谈判。


我比约定时间早到五分钟。冬島已经在靠墙的位置等我,身后是一整面嵌着低温灯条的玻璃酒柜,瓶壁透出深蓝色的光。他没穿外套,衬衫袖口卷起,腕表的屏幕刚刚熄灭,蓝光一闪一灭,像是在对我示意。

不一会,上了前菜。银色托盘上是冷凝着水珠的玻璃盅,里面装着切得极薄的柠檬与贝柱——这种贝柱在如今全球变暖背景下几乎绝迹,养殖场用北方四岛运来的冷水舱模拟海流,才能勉强供应东京高档餐厅。空气里混着海藻的香气与柠檬的锐意,仿佛旧时代的沿岸集市被缩微到盘子里,与一门之隔世界格格不入。

主菜是パスタ。手工面条呈淡淡的灰白色,源自北海道南部室兰的一处新麦田,得益于昼夜温差大,使作物糖分积累丰富,北海道因此成为可以年产两季粮食的地区,即春小麦 +和秋水稻。


冬島:“最近那份市场日报,好像收不到了。”

他的语气平稳,像在陈述事实。

我:“交易主管调整了权限,说是信息安全要统一管理。”

冬島轻轻点头,用叉子卷起面条,再用另一只手托起银勺,整串卷好的面在空中悬着一瞬,送入口中。他吃得极优雅:动作不急不慢,连呼吸都像经过训练,配合着周围昏暗的灯光与微弱的水声,显得几乎是仪式感。

冬島:“是啊,我也听说了。但我们每天要和客户打电话,连最新的负荷和燃料价都看不到,很不方便。”

我:“我明白。其实,我也提过几次,希望能重新共享。”

冬島:“那他的态度呢?”

我叹了口气:“他觉得你们组不急着需要这些数据。他大概是想先制造边界。”

冬島:“呵,想让我求他啊。”

他轻笑了一下,语气听不出情绪,“新来的欧洲人,总是喜欢制造 Chinese wall。”

我没接话,只是低头搅动盘里的面。

我:“我劝过他,这样会拖慢沟通。但他好像并不在意。”

冬島:“不意外。他们总以为,控制住信息就能控制局面。”

我抬头看他。他的表情平静,却有一种不容忽视的气场。

那一瞬间,我意识到——他并不是单纯想拿数据的人,他有自己的盘算。


我放低声音:“我这边……其实还能分享一些数据,通过旧通路。只是权限上没法正式开放。”

冬島:“了解。那就拜托了。”他停顿了一下,补了一句,“不过如果哪天,邮件里又能看到那份日报,我想没人会觉得奇怪。”

我没有回答。

服务员端上甜点,焦糖片在盘上轻轻作响。

我们都静了一会儿。

冬島:“老实说,我挺喜欢你们的分析。也许哪天,你们部门单独出来做会更好。省得被他们指手画脚。”


那句话听似玩笑,却让我的心微微一震。

我抬头看他,他没有再多说,只用叉子敲了敲盘边。

我:“这话,可别乱说。”

冬島:“当然,我什么都没说。”

空气重新安静下来,只剩厨房传来的低声碰撞。

我看着他,忽然有种被看穿的感觉——那种感觉既危险,又莫名令人信任。

冬島起身告辞,动作依然从容,腕表的蓝光在昏暗中划出一道弧线,消失在门口。我没有动,独自坐在原位等了一会,不想被其他同事看到。


我们的主管,作为一个欧洲人,似乎他不懂这些。他不懂这座城市看似光鲜的外壳下,那些永远无法被彻底抽干的盐分和记忆。在他的逻辑里,一切都应该是清晰、可控、被分割的。他迷信边界和规则,以为信息像水流,只要筑起他那道“Chinese wall”,就能被精确地引导至他想要的地方,纯净,且不容置疑。

不过,这座城市本身就是由渗透和循环构成的。盐分会从最深的砖缝里析出,声音会穿透最厚的墙壁,记忆会混入恒温的空气里。试图在这里建立一道密不透风的墙,就像试图用一块抛光的金属板去遮盖一片无法干涸的海,本身就是一种无知,一种傲慢。

他想把部门变成他理想中的样子——精准、高效、毫无杂音。而冬島,以及他所代表的那种在规则边缘游走、依靠默契,暧昧与人情获取信息的“旧时代”方式,正是他最想清除的“杂质”。

他不是在管理信息,他是在试图抹去这座城市的呼吸方式。

我终于明白冬島看穿了什么。他看穿了我的沉默,也看穿了我与他一样,对那种虚假的、密不透风的信息隔绝手段同样感到窒息。

服务员收走了空盘。我签下名字,走出餐厅,重新回到那条漫长的地下通路。脚下的震动和耳边的嗡鸣一如既往,但我的感觉却有些不同。

那不再是城市的被动呼吸,更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共振。

我拿出终端,在闪烁的广告光屏下,我调出旧通路的加密界面,指尖在虚拟键盘上停顿了片刻。

第一封邮件,就从这里开始吧。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