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期數決定存活率,立即了解症狀及治療方法
      容易患上肝硬化的人
顧名思義,肝硬化即是肝臟失去了柔軟性,變得硬邦邦。
一旦肝臟長期受到病毒、藥物、酒精、毒素感染/損傷,纖維組織便會增加,令肝小葉的構造產生改變,不但彈性降低,表面亦可能變得凹凸不平,引發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
肝硬化常見於 40 至 60 歲的男性。在香港 2019 年所錄得的肝硬化死亡個案中,男性所佔比率便較女性高,比例為 1.4:1。
肝硬化的 6 大成因
肝硬化的主要成因如下:
- 酗酒
 - 感染病毒
 - 大量服用某些藥物
 - 長期受某些環境毒物侵害
 - 遺傳
 - 曾患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脂肪肝及心臟病
 
10 大肝硬化先兆
肝硬化早期的症狀並不明顯,最常見的為疲倦與體重下降。但隨著病情惡化,患者可能會開始出現以下病徵:
- 上腹不適或腹痛
 - 食慾不振
 - 體重下降
 - 噁心和昏睡
 - 皮膚和眼白呈微黃
 - 皮膚痕癢
 - 上腹有硬塊
 - 肚脹/ 肚積水
 - 排出黑色大便,甚至口吐鮮血
 - 部份男性患者的乳房會脹大,或性慾降低
 
肝硬化的期數決定存活率
臨床上,會採用 Child-Pugh 的標準來為肝硬化的嚴重程度評級:
      
      肝硬化會造成的 5 大併發症
肝硬化最常見併發症有 5 種,分別是:
- 食道靜脈瘤曲張:肝硬化會增加血流阻力,造成肝門靜脈壓力上升,令血液回流,堵塞食道靜脈,嚴重可導致破裂、大量出血
 - 腹水:當肝門靜脈壓力上升,以及血中白蛋白濃度太低時,便會造成「腹水」
 - 肝昏迷:肝硬化會影響肝臟的排毒功能,令毒素積聚,有機會導致昏迷、腦水腫,甚至死亡
 - 腹膜炎:肝硬化時,腹膜腔會充滿腹水,令腸道浸在腹水中,使腸內細菌有機會滲透腸壁,進入腹水,造成炎症
 - 肝癌:曾有肝膽腸胃科醫生指出,任何的肝病在演化成肝癌前,都會先經過「硬化」的階段。所以,肝硬化通常被視為肝癌的先兆
 
診斷肝硬化的 3 個方法
1. 活肝組織檢查
醫生會先從病人體內抽取活組織樣本,之後透過顯微鏡檢驗。這個方法準確度高,可以診斷出 70% 至 90% 的肝硬化組織,適用於診斷原因不明的肝病,及評估纖維化程度
2. 超聲波檢查
醫生會透過超聲波的反射影像,檢查肝硬化的程度。假如影響粗糙,便代表肝臟有機會病變或纖維化。如果肝臟縮小、表面不平滑、脾臟增大或出現腹水,肝硬化便可能已到後期
3. 肝臟硬度檢查
醫生會透過低頻聲波,量度出聲波穿透肝組織的速度,從而計算出肝臟的硬度,判斷纖維化的程度。該方法適用於情況嚴重人士,對於早期患者、肥胖或有腹水人士,準確度會稍為遜色
想知道自己有冇肝硬化的情況? 建議進行一個全面的身體檢查。
資料由Bowtie & JP Health健康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