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 Dead Poets Society─1989
《死亡詩社》,台灣翻譯為《春風化雨》。我喜歡直翻的電影名稱,帶有青春、叛逆、激情的的色彩,也是我在電影裡很喜歡的部分。即使到了2025年,我們之中仍有人為了符合父母、身邊人,甚至是社會對我們的期許,將自己放在既定的框架裡,思想逐漸被制式化的教育、他人的聲音取代,在一次次的壓抑之下內心也變得沉默。迷惘變成了我們的常態,那個自我常常一閃而逝。《死亡詩社》重新提醒了我們要為了自己而思考,我們能站在不同的角度、以自己的觀點,為世界奉獻一首詩。
在堅守傳統教育的學院中,Mr.Keating帶領學生撕掉教科書上以象限圖衡量詩歌優劣的扉頁。「excrement.(荒謬至極)」, 這是他對於此書的評價。接著,他告訴學生要學會自己思考,要學會欣賞文字和語言,因為,文字和思想的確可以改變世界。
「我們讀書、寫詩,並不是因為「好玩」。我們讀書、寫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都是生存必須的。但詩歌、美麗、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命的意義。」
We don’t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it’s cute. We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we are members of the human race. And the human race is filled with passion. And medicine, law, business, engineering — these are noble pursuits and necessary to sustain life. But poetry, beauty, romance, love — these are what we stay alive for.
      「我們是一群浪漫主義者,我們不僅僅是唸詩,我們讓詩從唇舌間滑落,就像蜜糖。
We’re romantics. We don’t just read poetry — we let it drip from our tongues like honey.
(以下有雷,謹慎觀看)  
  身為一個對於未來還是處於迷惘的成年人。即使是現在看這部電影,戲裡蘊含的哲學與詩意依舊能打進我的心裡,與我的靈魂產生共鳴,是由於我的心智尚未追上我的年齡,還是代表過去那個青少年的我有一部份的未盡事宜仍掩埋在深處呢?隨著電影劇情的推進,我的心也跟著主角們大膽展開行動而感到激昂,並在心中暗自為他們加油,噢,我已對著電視螢幕大喊了出來。我一邊擔憂一邊興奮地期盼他們的追求都能有所成,我希望即使他們經歷挫折也能滿懷希望。不過劇情總是會迎來轉折,對吧?
從劇院裡被爸爸領回家後,面對爸爸源源不絕地說著對自己未來的規劃,尼爾從椅子上跳起來大喊道:「我要告訴你我是什麼感覺!」他又一次因捍衛自己所熱愛而打斷了父親的發言。權威再次被挑戰的父親嚴厲的說:「是不是又是演戲的事?那你就別想了。」此刻短暫的沉默,也是本劇高潮之處。下一秒,在我以為尼爾要奪門而出之時,他眼裡的光明卻已然熄滅。「沒什麼。」再一次,他順從了父親的決定。同時,他的眼神也愈發黯淡,無力地坐回椅子上,手上緊緊抓著演出時的頭環,「我演得很好。真的很好。」尼爾喃喃自語地說。語氣是那樣的無助,絕望和不甘化為一團黑霧壟罩在他的臉上。面對媽媽的晚安,他沒有回應,只是輕輕地微笑著,苦澀又複雜。
      我步入森林,是因為我希望有意識地活著,我想要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的精華,驅逐一切與生命無關的東西,以免我離開人世時才發現自己沒有活過。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尼爾之死令我大為震撼。面對現實壓力與對夢想的追求,尼爾以他的方式安靜地做出人生中最後一次的反抗。他既在夢想揭開序幕的這一天死去,也在同一天如戲劇般地結束了父親的掌控。這何嘗不是一場藝文式的殉情。觀影當下,我想過幾種與死不同的做法,無論何種方式,只要活著,一切都還有希望。我幻想著或許尼爾在別的學校也能繼續他的演員夢,不過看完電影之後的我想,導致尼爾靈魂消散的原因,或許是他無法跨越忤逆父親的這道檻吧。
尼爾年輕生命的逝去給周圍的人都帶去了震撼,最終則由Mr.Keating承擔所有責任淡然離開學校。在老師轉身離去的那一刻,背後傳來了托德的聲音,那個一開始對於表達自我還很羞怯的男孩,卻在此刻站上桌子高喊著「O Captain! My Captain!」,更多的學生加入托德的行列,彼此都知道這既是致謝,也是告別。在托德含淚的凝視中,電影落幕。
我們都以為長大即是獨立,但對於有些人來說,即使成年,父母的話仍如同制約效應,只要父母開口要求,自己就必須配合,否則即為不孝順,所以我「應該」要聽話才不會讓父母失望。長久之下,忽略了自己的需求,也將自己的情緒都壓抑在心裡。我有位朋友便是如此,即使對父親有諸多不滿,她仍會將父親交代的事情做好。有一次她向我抱怨,父親要招待許久未見的親戚請她代訂合菜餐廳,到了聚會當天,她忙著接待親戚,倒茶、盛飯,父親的筷子碰掉她便連忙起身協助更換。等到菜餚一一上桌後,她父親卻在眾人面前調侃自己身材肥胖、又懶惰、年過30還嫁不出去。我聽了當下那是一個怒火中燒,接著問她當下的回應,她說,她只是笑笑的就過去了,總不能在親戚面前給爸爸「洗臉」,這樣會有失爸爸的面子,會讓親戚看輕。「氣死我了,你爸很不尊重妳欸!」「也不能怎樣啊,自己的爸爸。」,她的語氣充滿了無力感。「反抗!妳要學會反抗!妳要讓她知道妳很受傷!」我記得我當時說了類似的話。「我爸只會說這些都是事實還怕別人講哦?」 看來她之前得到了這樣的回答,並跟尼爾一樣學會了順從。她可能沒留意到自己將不滿的矛頭轉向自己的生活,處處都有她不順眼的事情。
      學會劃清界線是任何人都需要的課題,親情、友情、愛情皆是如此,畫界線並不是撇清關係,而是尊重彼此個人的情緒、時間與空間。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感受,溫和的表達、建立自己的界限,若對方無法接受甚至生氣,請記住,對方的情緒不是你的責任,可以等對方冷靜下來之後再繼續溝通,後續如對方無意願再聊,也不必勉強。此刻你已開始建立自己的界限,並尊重對方也有自己的。再私心點說,如果對方一再踐踏你的底線,不尊重你是個有獨立思想的個體、不理會你的真實感受,那麼,就逃跑吧。等你有獨立的思想與經濟能力之後,你可以選擇離開有毒的人與環境,開創屬於你自己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