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逻辑之岸》
IPFS
人类习惯于逻辑。我们靠逻辑分辨黑与白,真假与伪,因与果。逻辑是一把刀,它切割世界,使之清晰,使之可控。
但也正是逻辑,让我们在某些夜晚无比困惑,面对那无法归类的、不合常理的、突如其来的“为何”。
佛陀成佛,是必然还是偶然?
如果说是必然,那么为何不是提婆达多,不是那个晨钟暮鼓中默默扫地的沙弥?
如果说是偶然,那么一切修行与因果又有何意义?
逻辑在此打了一个结,它试图解释,却解释不了。
**
也许,成佛不是一条线性道路,不是“修到某个点,就自然开悟”的计算函数。
那像是一场雷击,一瞬之间火焰穿透无明的壳,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更努力,而是某种不可言说的风,刚好吹进了他心的罅隙。
**
有人说:逻辑像一盏灯,照亮前方的路。
但更远的地方,是雾,是夜,是无尽的虚空。
在那里,没有“如果……那么……”,没有“是”或“不是”,只有“如此”,仅仅“如此”。
**
禅宗的祖师说:“拈花一笑”,就是法门。你问,笑因何起?为何他笑,而你不笑?
逻辑在此又哑口无言。因为这笑不是推理的终点,而是言语的尽头。
**
所以我们才会在某些瞬间沉默,比如在看见一个孩子初次呼吸、一个老人最后凝望、或是佛陀在菩提树下静坐不语。
不是我们不懂——而是太懂了,懂到语言崩解,逻辑崩塌,只剩下赤裸的、无法再拆分的“真”。
**
也许真理不是在逻辑的彼岸,而是在它的沉默之后。
当我们不再问“为何是他”,不再执著于解释,而是静静地看、听、在场。
那么,也许我们会明白,佛陀不是成为了佛,而是——他放下了成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