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第二日|否認三連
不知道大家經歷過的否認三連是哪三連?是不好,不要,不想,還是,不支持,不理解,不認同呢?
如果這些否認三連發生在一些無親無故的人身上其實那種感覺還好,雖然還是不好受,畢竟無人喜歡被否認,而如果發生在最親最信任的人身上呢?
每當你説出你的想法和打算的時候,他們的否認宛如泰山壓頂,不僅不好受,甚至還會有一種感覺:原來我最親最信任的人也不理解我,也不支持和認同我。從而產生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孤獨感。
我之所以用前所未有來形容是因爲,這種孤獨并非是你自己的一個人的那種單純孤獨,而是源於失望和悲傷的孤獨。
明明彼此離得那麼近,卻像隔著千山萬水。明明坐在同一張飯桌上,卻好像在兩座孤島上遙遙相望。
追根到底,我們本來就對一些特定關係抱有期待,例如,父母,親子,伴侶和特別好的朋友。因為他是我的父母,我以為哪怕全世界都反對我,他至少會支持我;因為她是我的伴侶,我以為就算所有人都不懂,她也該聽懂我沉默背後的心聲;因為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以為我們之間不需要解釋,就能心領神會。
一旦現實與内心產生了落差,失望悲傷和孤獨,就會有内心深處產生,那麽近又那麽遠。可這些「以為」,在我心裡其實早已被偷偷翻譯成了另一個詞:必須。
父母必須懂,伴侶必須支持,朋友必須認同。這些「必須」就像我自己加在他們身上的隱形枷鎖。
然而現實一次又一次告訴我:沒有人真的「必須」懂我。當那份期待落空時,孤獨就成了必然。那是一種比無人陪伴更沉重的孤獨,因為它夾雜著失望、委屈,還有一絲被背叛的感覺。
那站在他們的角度,爲什麽會有否認三連?
因為否認比承認容易得多。它可能是自我保護(不願承認新的觀點會動搖舊的世界),可能是習慣性防禦(不同於自己想法的東西自動判為錯誤),也可能是無力感(承認意味著要改變,但否認只要一句話就好)。
所以,最靠近的時刻反而最孤獨。真正刺痛的不是「沒人懂」,而是「我以為你該懂,卻不懂」。這種期待,本身就是孤獨的根源。慢慢地這就演變成自己的這些信念在不斷情緒勒索自己,在失望,悲傷,孤獨之間反復來回,其實只有自己在内耗其中,最終被情緒勒索給反噬。
而我自己找到的辦法是:對彼此公平一點。
我對那些緊密關係中的人有期待,相反地,其實他們也對我有期待。那麼問心自省:他們對我的期待,我真的做到過嗎?也許在某個時刻,他們也在我身上感受到同樣的失落與孤獨。
既然如此,我們真的沒必要再給彼此套上那麼多莫須有的期待。
如果做到了,就給彼此一個大大的擁抱;如果沒做到,也學會說一句「沒關係」,因為不懂並不代表不愛。
理解是一份禮物,而不是義務。
當我們放下『必須』的枷鎖和執念,孤獨就不再是絕境,而是内在世界和諧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