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派文化之5——江湖未死:儒家文化的现代转生
一、江湖从未断绝:义和团不是特例,是标本
近代中国的“帮派政治”看似是末法时代的产物,但其根源远早于太平天国、义和团、青红帮。其内核正是孔子文化的 组织型伦理 + 忠孝式驯化。
义和团之所以能动员十几万人,不靠制度,不靠理念,只靠两条:
认祖归宗(皇帝为宗);
圣人附体(神拳为德)。
这正是“儒家帮派文化”的两根骨架:忠 和 圣。
儒家的“圣人”概念并非思想家,而是信仰化的帮主,能使人信服、感动、跪拜、死战。
义和团不是反儒,而是民间版本的极端儒。
二、从太学到国学:学者即江湖再制造
你以为民国学者是“开民智”?错了,大多数只是换了服装的“门徒”。
从章太炎、梁启超到熊十力、钱穆、南怀瑾,哪一个不是师徒制、门派制、课徒讲经、按资排辈?
他们打着“复兴文化”的旗号,干的却是“门下传人、嫡系分舵”的旧事。
儒家最恶的不是教义,而是它创造了一种“文化继承的非理性机制”:
谁拜谁的门;
谁传谁的脉;
谁继谁的“圣”。
学术变成了“香火”——不问真理,只问血统;不争思想,只争门户。
这便是“知识江湖”。导师是帮主,研究生是义子,课题组是分舵,经费是保护费,论文是投名状。
三、舔腚为圣:当代国学与体制互舔术
现代儒家江湖的最高成就,不在课堂,而在体制。
那些写“文化自信”、吹“天朝上国”的人,个个能文能舔,忠诚可靠。
他们将儒家的“忠孝礼义”改造成了舔腚的三大法宝:
为尊者讳:领导错了也是圣意
曲学阿世:写论文必须朝着导向
奉献精神:剥削自己是光荣,剥削别人是崇高
他们的论文是“请安奏折”,会议是“帮会聚义”,学术成果是“帮主升天的护道经”。
他们批判自由,却向权力膜拜;咒骂西方,却引用哈佛;说反思传统,实则复活圣人。
四、江湖不死,因文化不死
中国为何每朝每代都有帮派?不是因为制度漏洞,而是文化习惯。
儒家的最大遗产,不是五经,而是:
尊者永远是对的,反者皆为非礼。
儒家的驯化文化早已嵌入中国人的潜意识:
万事以“捂”为先,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
高位者错也是对,低位者对也是错;
和为贵=不要闹=不要抗=忍着点。
这是帮派稳定术,不是传统美德。
只要这套文化未灭,江湖就不会死,儒魂就不会散。
五、结语:文化反抗,从不信圣人开始
圣人不可信,圣言不可奉。
真正的文明,从拆掉帮派思维开始。
不要问谁是“新的孔子”,而要问:
我们是否还需要一个“孔子”?
江湖未死,不是因为流氓未除,而是圣人未倒。
202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