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关于此作对“超高校级”系统的诠释和展现
【注意事项】
作者喜欢羊,不喜欢鸦
本文为碎碎念式个人感想随笔,非正式分析
个人观点存档,如果看法有异,欢迎读者自己写文章
本文内容仅基于目前公开的正篇剧情信息
本文讨论角色的运作模式和客观行为问题,并非人格否定/道德指控
本文为作者基于剧情内容的思绪随笔,并非正式的角色分析,不保证每一个剧情细节和解读准确
不喜点叉
————————
这部作品的其中又一个优秀的点,在于对“超高校级系统”作为一个存在的社会机制,和“超高校级头衔”作为对个体的简化定义和标签化上进行了认真对待,而不是只作为宣传故事的噱头。
这种认真可以从一些细节里发现。
【角色的职业能力与实际的职业失职】
按照最标准化的辩手职业定义来说,蛇作为辩手实际既是失职、也是不适合(unfit)做辩手的。
就像羊如果按照最标准化的律师职业定义来说,实际上也是失职,且不适合(unfit)做律师的。
如蛇目前的一些言行和,实际上直接违反了很多基本辩手守则。
比如他在发言里赞同诡辩,推卸举证责任,使用不可证伪陷阱,进行人身攻击,且发言结果有潜在危害他人生命的可能等...这些都不是一个“真正称职”的辩手应该做的。
这种模式本质不是文明的、公平的辩论,而是单方面的言语和认知暴力,作用不是促进社会发展,而是使社会倒退。
如羊的观念:“只为他相信无辜的人辩护”,则也是直接违反职业基本原则,不是一个“真正称职”的律师应该做的——保持客观中立,提供无个人偏见的法律援护,维护程序正义。
而羊的模式,本质是跳过了程序正义最重要的庭审过程,先进行了个人的审判。同时扮演了律师,陪审团和法官,是对司法系统的无视和冒犯。
很讽刺,蛇一直强调社会贡献,但他的模式却促进了学生群体这个小小的社会陷入崩溃和伤亡的风险;羊强调律师的良心,但他的观念却最违背律师基本的职业良心。
——他们的行为本身,是将“个人追求”放在了“职业操守”之上,而这个“个人追求”,又本质上是和自己的职业要求高度冲突的。
而他们对自己的失职和模式问题的盲目性(至少从目前的剧情来看),则是他们实际上不适合(unfit)自己职业的表现和证明。
——————
但这不意味着他们一定就是“坏人”。
一个人如果长期地,主动地做出“坏事”(反映其本质),才符合坏人的标准定义。
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上有偏差,那叫“存在问题”。
如果不完全符合最标准化、最理想化的职业定义就是坏人,那这世上很多很多的人就都要被判职业死刑了。
重点在于,他们是由社会公开认证的行业精英“超高校级”。
理论上,他们本该是自己职业的“完美新星标杆”,这才是这个“能力顶尖,行为失职”现象的更深的讽刺之处。
——————————
【超高校级系统的潜在问题】
超高校级系统选拔精英,颁布头衔因其客观成就。
这个评价标准,是“广泛意义上的数据和程序公平”。
可被记录和观测的成就(能力证明)→获得系统承认→颁布身份定义
这是高度规范化的制度公平,但在个体意义上,也同时是极度浮于表面,极度标签化,极度去人性化的。
蛇和羊能得到超高校级头衔,就证明了UTP在选拔时,注重的是“这份档案的数据是否为最优秀”,而不是“这个人究竟是否在基本的职业层面上合格”。
因为,如果UTP有注重调查他们的职业经历,比如进行对本人和周围相关人员的访谈,蛇和羊的模式问题和失职是很容易暴露的——因为他们本就对此没有自觉,因此不会有“掩盖”的意识。
也就是说,所谓“超高校级”系统,看中的是才能,也只有才能。
具体的“这个人是谁”是不重要的。
——————
就如鸦。
她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已经达到了病态的标准,因为她自我神化和受害成瘾的双循环,以及与现实的认知脱节以及思维的极度简化,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极有可能成为高度不稳定的潜在危险因素。
然而UTP却为这样一个高危的个体颁布了超高校级头衔,并认证其为社会精英——这表明UTP完全没有进行任何调查和访谈,或者说至少没有对此深入。
这种系统,其实是为鸦提供了保护。
——在“精英”和“天才”的双重光环下,一个人的异常行为会容易被社会和他人柔化、淡化甚至忽略(天才都有怪癖)(精英不是普通人能懂的)。
——就例如,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在大家初次见面时直接自称骗子,那是会引起警觉反应的,或者至少会引起疑虑和不安。
但是由于鸦是“超高校级”,其他学生(甚至观众)会下意识忽略此显而易见的行为异常问题和潜在的危险信号。
——————
【超高校级标签对个体的影响】
此种表面化、标签化、去人性化的评判标准,也会大幅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特别是在这种微妙的将成年又未完全成年的年龄。
在个人层面上,容易“覆盖”一个人的自我认知。
可能加固甚至激化原有模式的问题(如蛇和羊)
也可能加重个人的价值焦虑和心理压力,或者提前固化自我认知(如鳄鱼和火烈鸟)
或者为一个本就病态的个体提供可供依赖,逃避成长和改变的“安全区”(如鸦)
————
在广义的社会层面上则极容易“覆盖”一个人的存在本身,让他们变成一个“此领域的代表性精英符号”
例如,甚至在观众层面也是如此。
很多对此作品不是特别投入的观众,会习惯性首先用职业头衔(标签)而不是名字来称呼角色(去人性化)。
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角色头衔正是此作(或者任何弹丸论破类型作品)首先和集中宣传的核心,且一个简化的标签和定义比一个完整的名字和人更简单,更易懂。
连同前文里讨论的,对于“现实认知分层”的“观众测试题”设计一样,这也是本作META式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
——————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系统/制度的错”。
因为一个人是否做出选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等...这些责任终究是自己的。
制度和系统对此负有外界选择责任,且此选择会造成影响,这不是受影响的个体的错。
但这并不代表一个人应该,或者说可以把一切责任推向外界——这本质上是慢性自毁,且在自毁中途还可能危及他人。
“选择”其实也是此作的重要主题之一呢。
————————
不过这毕竟是篇随笔。对于对角色个人的影响和叙事选择之类,在此就不多赘述了,以免内容过于混淆。
———————————
【拒绝恶意回复——扭曲作者意图,文章内容概念或情绪化攻击】
【作者有选择不予回复的最终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