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裁国家的人都没有“家”
最近在看刘晓波的《单刃毒箭— 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批判》。回想当年还有知识分子在思考怎样是对国家好,国家该如何前进,如何学习西方的制度,经济,科技,文化。而现在这些声音已经完全消失了,我羡慕七八十年代的人,有过文化自由的喘息时期,还能看到新的思想,也可以与大家各自交流。
从什么时候开始,清醒的人如果要说话,就要开始自我审查,哪些可以说,哪些不能说。哪些可以直白的说,哪些要迂回的说。社会议题不可以碰,你不配。国家方向你不能参与,你也不配。那我说一下自己的生活呢, 如果不符合党国价值观,你依旧不可以发声,让你禁言。我被删过多少文章,下架多少视频,我不知道,没算过。
今天国内是九三大阅兵,一群法西斯聚在了一起以 反法西斯之名庆祝,进行大阅兵,那也是相当讽刺。

看到朋友圈满屏的爱国主义口号,我也是觉得很无奈,一次阅兵要花掉多少钱?这里面有多少是你们的血汗钱?套用《苦恋》里面那句话:你们爱祖国,可是祖国爱你们吗?
满屏的民族主义味道让我在这样一个和平盛世感觉到了可怕,在动荡年代,民族主义可以团结人民一起抵抗侵略,是凝聚力的体现。“可是在和平时期,民族主义加上独裁统治,既是一种自我膨胀的虚幻群体意识,也是一种转移内部矛盾到夸大外部危机矛盾的统治策略。”可是这些又有多少人能想明白。
近几年不断地进行文化洗脑,《南京照相馆》《731》不知为何,抗日情绪一直要被拿出来反复咀嚼。一个战争片的基本思想不应该是看完之后感受到战争的可怕,希望战争不会再发生吗?为什么观后感全是反日情绪,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憎恨。战争是人类的灾难什么时候才能在全人类社会里面达成共识?
回看自己曾经的文字,发现几年前就开始困惑,当年看《二手时间》和《战争中没有女性》的时候,会思考为什么在战争期间交换俘虏,波兰士兵回到波兰迎接他们的是拥抱与泪水,欢迎回家,我的朋友。苏联士兵回到苏联,等待他们的是唾弃与蔑视?那是我第一次反思制度带给人们的影响。
身在独裁或者威权国家的人其实是非常可怜的,因为没有人爱他们,自己的祖国不爱自己,其他国家的人又无能为力,他们会说:民主需要靠自己争取。
想象自己是一个孩子,你的爸爸是一个非常有力量且有权势的一个人,你想要反抗,是很难的,如果他有很多孩子,个个都视父亲为伟大的神,你也没有那么重要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时候,最好的结果就是,自己独立然后离开家。
于是,我们终其一生,都没有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