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一種無知嗎?從尼采談起

Eveline Iris
·
(修改过)
·
IPFS
·

童年時期的快樂往往純粹直接,幾乎任何事物、任何體驗都能帶來愉悅與驚喜。這種情緒狀態,隨著年齡增長與生活經驗的累積,漸漸變得稀有。長大之後,我們不再輕易感到快樂;取而代之的是煩憂、冷漠與對虛假希望的敏感。相對地,某些人似乎依然能輕易獲得快樂,甚至在旁人眼中顯得「愚蠢」或「天真」——這是否反映了那句俗諺:「無知即是福」?快樂是否,真的是一種無知?


尼采指出,知識往往揭露價值的虛構本質,使人意識到世界與生命本身缺乏預設意義。他不否認這帶來的沉重,卻認為只有面對虛無、穿越虛無,才能實現真正的價值重建與意志轉化。此觀點固然激進,卻提供了思考的起點:若一切價值皆為人所賦予,那麼「人生有意義」是否只是集體幻象?若是,是否代表那些堅信既定價值、活得充實的人,其實正是某種形式的無知者?


然而,這樣的推論並非毫無爭議。價值雖非宇宙本質,但對受文化與文明規範塑造的個體而言,它依然具有現實意義與行動指導力。所謂「知識解放」,不必然導向虛無,它亦可能使人擺脫僵化的價值框架,走向更高階的自我創造與自由選擇。我個人傾向虛無主義立場,但我也承認:人若能在意義消解後,仍選擇賦予生活價值,那樣的「活得堅定」並非無知的結果,而是一種存在的決斷。


那麼,「活得堅定」究竟是什麼?我將其理解為:即便意識到價值可能是虛構的,人仍選擇承擔創造意義的責任,並不輕易讓外在因素動搖自身價值體系。相對地,「活得不堅定」則是缺乏此一內在結構,當面對衝突與不確定性時,輕易陷入價值崩潰與自我否定。因此,「堅定」不等於愚昧,它可能正是穿越虛無之後的結果。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探討的「快樂」,並非指整體的人生幸福感,而是針對情緒層面的快樂經驗進行分析。情緒是什麼?情緒是大腦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心理反應,而這些反應大多是建基於主觀認知與信念。從這個角度來看,情緒某種程度上確實是一種幻象——或至少,是一種由認知建構出來的生理-心理現象。若知識越多越能理解萬物皆無固有意義,那麼我們是否還能快樂?甚至,還會產生情緒嗎?


也許正因如此,那些仍能輕易快樂的人,恰恰是因為他們尚未接觸到這層深度的認知。他們的快樂,源自對世界本質的無知。他們未見真相,因此也未感痛苦。


結論上,快樂未必絕對源自無知,但無知確實可以使快樂變得更容易。若承認人類的感受多半由認知框架所觸發,那麼愈是清楚意識到生命的空無本質者,愈難獲得純粹的快樂。從這層意義上說,快樂,的確可能是一種無知的產物。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