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书影2025年

拉斯冯提尔把所有矛盾都浓缩在一个小镇之中,布景极简,只留下结构,像是把世界的皮剥开,只给观众看一副赤裸的道德骨架。在这个虚构的舞台上,一切真假颠倒,醋栗灌木是画上去的,所以强奸也仿佛只是象征;敲门声是假的,所以恶意也是假装的;大火是灯光制造的,所以钟也是无声的。直到最后,那只狗出现了,叫出了真声,一切才come to life。Grace 的角色既像类神,也像殖民者。她的高尚不仅意味着受难与牺牲,更是一种控制和文明施恩者的自恋。她以德自居,对小镇的纵容与宽容,其实是教化者的傲慢,是一种我来让你们变好的殖民者幻觉。她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而是主动将自己摆在道德的至高点,从而对他人进行价值判断。
每次看他的电影,我都不得不凝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痛苦与恐惧。我是一个容易走向极端的人,但他的电影总是在提醒我,绝对的善良、理想、牺牲和宽容,其实可能是毁灭性的力量。不是因为世界容不下,而是因为当事人自己做不到真正纯粹。如果一个人力图成为绝对的善,却无法承认自己的局限、矛盾和欲望,那么他必然走向伪装、走向傲慢。真正令人恐惧的不是恶,而是那些坚信自己是为了the greater good而行恶的人。正是那些全心全意相信自己代表人类利益的人,才有能力制造最彻底、最深远的灾难。
我觉得狗镇跟白痴完全是两个相反的方向,狗镇是通过神的塑造和背叛、暴力的逃避与实践来走向最后的疯狂,完成批判,而白痴是一开始就疯狂得令人难以忍受,而结局那么痛那么苦那么令人心碎。狗镇看到最后一边觉得痛快一边批评自己的痛快,看起来那么鲜明的立场那么极端的对峙,只让人对一切好的坏的真的假的都模糊了,像是抛光磨砂杯子的过程倒放,白痴则是眼睁睁看着杯子终于碎了,碎了才发现里面盛着鲜血和肉块。破浪和犯罪元素更有故事性,当然比一般的故事夸张但有一个逐渐拉大张力的过程,一开始看起来还不是疯的。瘟疫我不想说,我还在做噩梦。
6.11
厄休拉在地海传奇里写传奇伟大的人都有伤痕,想到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的真正大彻大悟、神仙化身的人也都是跛脚疯癫。Tenar说You have scars, ugly scars, because an ugly, evil thing was done to you. People see the scars. But they see you, too, and you aren’t the scars. 善良的人才会选择不嘲弄或者逃避,勇敢的人才能遏制住对那种邪恶的恐惧,平静的人才会选择尊重而不是怜悯。
读到Tenar看着Lebannen的那一段,He thought he had learned pain, but he would learn it again and again, all his life, and forget none of it. 完全能明白Tenar的爱从何涌起。我总是被痛苦的人吸引,生命中有不得不忍耐的苦楚,日日夜夜都坚守都缠斗的人,是有最坚韧最令我敬佩的品质的人。就像Ged手掌上无法愈合的伤口。我并不只是被痛苦吸引,不正视这种伤痛,不与之斗争,回避、放弃、狡辩、自欺欺人的人只会成为痛苦的载体,而不会成为痛苦的人。
6.15
感觉现在拉斯冯已经成为我最爱导演之一但我是真的没有勇气重看任何一部的,我现在想到瘟疫破浪白痴狗镇我都心里一惊,他真的好吓人。每次都用新的元素诱导我进入,产生一种这一部可能不一样的幻觉,然后再把我的心完完全全捏碎,就这样随着教堂的钟声、鲜血的沸腾、痛苦的嚎叫、歌舞的脚步层层碎开,最后只能盯着屏幕发抖,尚有力气的时候还能回想自己的虚伪、无情、傲慢和懦弱,更多情况是丧失所有能力大脑一片空白。
以及我真的觉得看电影就应该跟着导演看,虽然我现在按这个模式才看了几个导演,但我觉得按导演看越看思路越清楚,越能感受到某种草蛇灰线。
6.20
读完地海第四部其实有点觉得好笑,觉得我自己好笑,我总是歪打误撞地喜欢上这种成了老头老太太再全心深刻恋爱的剧情,实际上我也觉得应该如此,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感情最充沛的时候就应该完全充分彻底地投入世界,去做想做的所有事情,去丛林去山巅去象牙塔,去探索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另一个人的生命,the world is wide enough for both Hamilton and me.
看到翠友的转发想起来《麒麟》的后记,社科作为科学的理论研究要拓展疆域,而文学却可以也应该被重复书写,层层叠叠一次又一次地去追寻爱、自由、生命等母题。读完这本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如果所有可以被言说的都早已被言说,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写?因为我们不得不写,因为现在此刻没有人言说,因为我们的时代是属于我们自己,我们的言说我们的书写即使是重复,也有价值和意义。阿多诺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布莱希特说,这是什么时代,当一次关于树的谈话也几乎是一种犯罪,因为它暗示对许多恐怖保持沉默,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奥斯维辛,都有自己的树和沉默,也应当有自己的阿多诺和布莱希特。
6.22

反基督者看十分钟暂停两次在心里尖叫。感觉他疯了。他拍了一部完全绝望的电影,用天才的影像技巧复现噩梦,整部电影像是一次长远的哀嚎。完全不同意一些人说的他使用精神分析或者什么,他根本就没有给出任何解答,那些理性的分析和想法直接被一板砖拍碎了,剩下的就是无休止的暴力和混沌。更不同意一些人说最后男的杀死女的终结了黑暗成为基督,他杀死她根本就不是代表着理性战胜邪恶,而是他也成为了黑暗的一部分,加入了更原始更庞大共存于每个人心中的黑暗。他甚至没有在说心理学没用,他说的是人类不配被拯救也不需要被拯救,因为自然就是失控的暴力的罪恶的欲望的,自然就是没有基督的,理性从未纯净过,所有人都会走入那片森林,只是时候未到。
我觉得反基督者里的自残仪式特别像拉斯冯拍电影的感觉,他拍电影首先是在精神自虐,其次是在施展控制,把控制欲和强迫症集中在梦魇上,集中在脚本、构图、节奏和布光上,只要他想,他的电影可以拍得精准且完美,最后是逃避混乱,逃避生活的混乱和精神的混乱,这个世界上有非常多问题难以面对,但只要开始痛,就只剩下痛。看到那一段我觉得拉斯冯如果不拍电影,绝对会拿刀捅自己两下,他完全是在死亡边缘靠创作自缝。
6.23
完全不能同意。1️⃣朱丽叶是在父亲强行安排婚姻(要她嫁给帕里斯)与罗密欧的私密关系之间挣扎,这是典型的父权婚配制度和女性情感主体性的冲突。2️⃣蒙太古与凯普莱特之间的对立根源是男性名誉、地位、忠诚、血统的纷争。这些并非“性别无关”的冲突,而是父权结构下男性对暴力与控制的继承。3️⃣朱丽叶的死是在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压迫下做出的最后反抗。她服毒是假死后发现罗密欧已死才真正自尽,这是情感、理智与命运三重崩溃的极致,这怎么可能是自由?4️⃣罗密欧的冲动是父权男性情感教育的结果,他决斗、他逃亡、他绝望地服毒,不是因为浪漫,而是因为在他的文化中,男性只能以极端的方式回应情感挫折。这个社会和系统没有教会他如何处理悲伤、恐惧、爱和痛。综上所述,我无法同意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解读为“只有自由的爱”,爱发生的场所本身就被性别与结构编码了,把浪漫当成去政治的庇护所,只是更深一层的钝感与特权。

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