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note]Lyn Alden:金融重置已悄然啟動
一、 財政主導:美國經濟的失控螺旋
Lyn Alden 指出,美國正以驚人速度累積債務,「每100天增加1兆美元國債」,僅利息支出已超越整個軍事預算。這種狀況將美國推向「財政主導」(fiscal dominance)的境地。在這種模式下,政府龐大財政赤字產生大量新貨幣,進而引發通脹,導致聯準會(Fed)的貨幣政策工具失去效用,無法有效控制經濟或通脹。Alden 警示,身處這種法幣體系,所有人的財富都在被「稀釋」。她強調,「你可以忽略金融,但金融不會忽略你」。這種現象在開發中國家是較輕微的版本,但在新興市場則更為普遍。
二、 中產階級的消失與財富不均
財政主導的直接後果是中產階級的「蒸發」。當貨幣被稀釋,購買力下降,人們被迫「擁有資產」以規避通脹的負面影響。然而,大多數人並未持有足夠資產。
歷史上,聯準會通常透過提高利率來減緩銀行放貸以控制通脹(因分數準備金制度下銀行放貸創造廣義貨幣)。但在財政主導下,由於美國政府債務與GDP比率已超過100%(遠高於1970年代的30%),聯準會升息非但無法有效控制通脹,反而會大幅增加政府的利息支出,進一步擴大財政赤字,形成「財政螺旋」。這就像一列「沒有剎車的火車」。Fed 試圖透過升息來減緩銀行放貸,同時也會諷刺地增加聯邦赤字,因為政府現有債務的利息支出更高了。
三、 歷史變革:為何當前局勢更為嚴峻
過去數十年,儘管曾有人擔憂國債問題(如1980年代末期 Ross Perot 時代,當時聯邦利息支出佔GDP的比例達到峰值),但一系列因素緩解了危機:冷戰結束、中國開放帶來的廉價勞動力和資源,以及長達40年的利率下降週期。這些「去通脹化」的力量使得不斷增長的債務其利息支出仍可控。然而,現在情況已截然不同:
利率不再下降:全球利率已觸底反彈,失去了過去30年的對沖效果。
人口結構變化:嬰兒潮世代正進入社保和醫保的「領取期」,這些支出直接投入經濟,加劇了財政壓力。
美國目前債務與GDP比率高達122%,接近歷史上引發「內部暴力」的130%紅線。每年6-7%的GDP赤字是常態,這在歷史上只有在戰爭或衰退期間才會出現。政府的利息支出甚至已「超越軍事開支」,這在帝國歷史上並非好兆頭。這種「漸進式負面影響」導致了民粹主義的興起和社會的分裂。
四、 政策困境與個體應對
在財政主導下,聯準會的政策幾乎「都會出錯」。升息雖能穩定美元、抑制大宗商品價格,卻也推高了國債利息,加劇赤字。而降息則會助長資產泡沫和通脹。當前通脹並非銀行放貸過度所致,而是「財政赤字」的結果。聯準會的核心問題是無法公開承認財政問題限制了其工具,且在面對金融危機時,它總是傾向於「維持名義上的穩定」而允許通脹。
面對政府無法有效解決的核心財政問題(如醫療、國防開支和福利系統),社會將經歷持續的「軟性違約」(透過購買力貶值)。這將導致財富集中和民粹主義盛行,最終可能引發「街頭暴力」和社會分裂。例如,日本雖然債務與GDP比率超過200%,但其擁有貿易順差和高度同質化人口等獨特優勢,使其能避免直接危機,但也承受了長期的經濟不振。
Lyn Alden 建議個人應採取措施保護自己:
投資稀缺資產:審視任何資產的「稀釋率」(dilution rate),例如法幣供應量每年增長7%。投資真正稀缺的資產,如高品質股票、房地產、貴金屬和比特幣。
三支柱投資組合:將傳統60/40投資組合調整為:1) 高品質股票、2) 硬資產/大宗商品生產商、3) 現金等價物(用於再平衡和應對波動)。可從債券中分出部分配置黃金,從股票中分出部分配置比特幣。
比特幣的重要性:比特幣被視為「錢」和「可攜帶資本」,它解決了長久以來快速結算的問題。在知識價值趨近於零的未來,比特幣能提供「數位稀缺性」。Alden 認為,零持有比特幣可能不是正確的選擇,即使只是一小部分配置,也應了解其功能。
美元的未來:美元霸權正在「逐漸被稀釋」,但不會被單一法幣取代。未來可能是中性資產(黃金、比特幣)的興起,以及多種貨幣的「多元化」並存。美元霸權有其成本,如貨幣高估、產業空心化和貿易逆差。
五、結論:直面挑戰,自救為先
美國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面臨著來自內部財政失衡的巨大挑戰。政府和聯準會面臨兩難,無法有效解決問題,社會將逐步經歷財富不均加劇和潛在的社會動盪。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削減過度膨脹的醫療開支、重新平衡福利系統,以及合理化國防預算。Lyn Alden 的核心訊息是,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積極採取行動保護個人財富,是當前最重要的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