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YSC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ARS 樂] .2025 蕭邦鋼琴大賽 (上)

YSC
·
·
唉!想說得太多了,先從蕭邦本身說起吧!

《關於蕭邦》

說到蕭邦,在我腦海裏面一直閃著電影片段《一曲難忘 A Song to Remember》誇飾的演繹手法,無論是教授溫暖的陪伴,還是那把來自故土的泥土,甚至是那一場在黑暗中的演奏...
縱使在電影裡面演繹了蕭邦臨終前的愛國精神與各大藝術家的溫暖陪伴,但惋惜的是,現實世界並沒有這麼浪漫:那在聖十字教堂柱子裡用白蘭地密封的罐子中,被醃漬的心臟有著慢性肺結核併發症 - 心包膜炎 - 的表徵,最後的最後,他的軀體永遠留在了巴黎。

但其實蕭邦是我最早接觸最多曲種的作曲家。

從我小學三年級開始,因為老師的信任與相對的放縱,讓我在兩年內練了不知道多少作品,雖然都不是太豪華的大曲目,但當我後來練了詼諧曲、奏鳴曲和船歌再回去彈夜曲、馬祖卡舞曲和敘事曲時,我才知道當時小學的我把他的音樂處理得有多浪漫多天真。

其實他的音樂是極為細膩的,在音色的處理上透著很大的彈性與自由度,給演奏家很大的空間創造情緒起伏表現各種不同的張力;但其實蕭邦也是個專注又嚴謹的傢伙,畢竟若沒有足夠的自控能力,就會把他的音樂處理成單純憂鬱但又華麗豐富的絢麗,反而可能失去值得細品的滋味…


《指定曲 - 降A大調幻想波蘭舞曲 op.61》

這是一首蕭邦晚期的顛峰之作,融合了波蘭舞曲三拍子的重音與豪邁感,但卻沒有完全放棄舞蹈的規律性反而增加了更多幻想曲的自由風格,或許可以理解成一種大框架下的天馬行空,雖然貫穿全曲的精神是種深沉的內斂與自省,但那時而流動時而奔放的情感還是在暗中波濤洶湧。

在這兒我想重點提一下 李天佑 - 波蘭舞曲獎 得主。

在所有參賽者裡面我很喜歡他的詮釋,在標榜「個人主義風格」的現代詮釋中,他把音樂處理的相對保守,那股不把自己陷入在旋律線內斂的唱功卻隱含著躍動情緒的演出,在最後一個音落下後彷彿找到解脫的感覺,讓我對他像海洋遼闊般的音樂性深深的感到驚艷!這是我在其他人身上沒有感覺到的 flow ,很是奇妙!


關注這次的比賽讓我彷彿回到過去的時光,雖然在聽的時候參雜了很多個人的主觀情緒,更因為聽說了幾個參賽者故事,使我對聽他們的詮釋理解或多或少也受到影響。

某部份來說,或許我該慶幸我並沒有在半夜追前面三輪的比賽,因為當我看到 Piotr Pawlak 的簡介時頓時來勁兒了:雙主修鋼琴與管風琴、古樂器蕭邦大賽二等獎得主、準數學博士生 (PhD dissertation about mapping class groups of non-orientable surfaces) ...

等等!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演奏家啊!他會成為我在比賽過後開始關注的演奏家吧!
畢竟多觸角型的演奏家我目前還是很佩服 Sir Stephen Hough 的啊!


《 William Yang 》

我對他的第一印象是個一板一眼的演奏家。

他在樂團面前坐下來搓完手後,像指揮一樣將低音彈出的瞬間我就彷彿被下了定海神針,舒服的找好了姿勢閉上了眼,開始享受那種從音樂透出來的安撫安定感。我感覺很奇妙,他的音樂似乎有種說服力,讓人願意靜靜的聽他有條不紊的把故事說完。

而他詮釋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是我聽下來最喜歡的版本,他完全用自己的音樂帶領著樂團,我不確定是否有意為之,但這種凌駕在指揮之上的絕對領域展開顯示出他不光是對於樂器和樂曲的完整掌握,更多是拿捏住了整個音樂廳的環境音效與所有閲聽人的呼吸。
尤其是第二樂章,那種克制中隱藏著熱烈,優雅背後是堅韌的義無反顧,細節裡更充滿了寧靜和力度的線條,如水晶般敘事感濃烈的情感隱藏在深刻的壓抑中,如細水長流的深入心裡卻不會讓人感到難受。

整個總決賽聽完後,他的詮釋後勁強到讓我重新去找了他所有的比賽錄音來聽,結果發現他是真的一以貫之:我彷彿在看一個老藝術家收縮自如的調配那不失張揚的表現力和像教科書一樣理性冷靜的邏輯平衡,簡單但是也不簡單。
或許會有人說這不是蕭邦,但就是這種反向的克制讓我在聽他的音樂時反而激動地想哭,那種「技術是為了音色服務」的態度在賽場上完全不華麗的悄悄被強調和被放大,而且竟然讓我一直莫名想到 Pollini 那留空間給閱聽人去自我品味的詮釋方式…

在這個炫技成名的藝術世界中,我曾經跟一個聽友針對炫技與音樂有過不同的論述,畢竟美的主觀是要來自於呈現的結果,而技巧對我來說一直都只是排位賽中的打輔助而已(但也有人不這麼認為就是了)。


《 David Khrikuli 》

他其實是一個我本來沒有怎麼太在意的參賽者。

但他坐下後幾乎是毫無等待的直接演奏第一個音時,就完全把我的注意給抓了過去,那幾乎沒有給聽眾緩過來的時間差,巧妙地被他拿來作為掌控音樂廳 / 聽眾的一個技巧。
而我不得不說,他確實成功了。

而且在他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裡面,他跟樂團的契合度一直在演奏中做調整,我不知道是因為空間音響還是另外有別的因素影響,但很奇妙的反而讓我覺得他跟樂團是最和諧的一組(BTW 這次樂團有時候似乎差了那麼臨門一腳的感覺!),雖然整體來說貌似是跟指揮不斷打配合,而且這種音樂契合度搭配他那不炫技的演奏方式,讓音樂呈現出一種不激動的淡漠和高冷,也讓我在瞬間彷彿聽到三個我深愛的俄派演奏家 - Salvator Richter、Emil Gilels、Arcadi Volodos - 那些微模糊的影子,更讓我想到 19-20 世紀初時那段從高加索一躍而起的輝煌。

因此,我沒有去聽他蕭邦大賽前幾輪的其他錄音,反而是找到了他四個月前,也就是今年夏天在范克萊本鋼琴大賽的 Scriabin、Brahms 和 Liszt 來聽,結果一聽一個雞皮疙瘩,也讓我更加確定我的感受:有著俄派傳統影子那種深沉理智,甚至帶有一點唯我獨尊和不可一世的風格。

如果說 William Yang 的詮釋因為他的相對克制讓我感到激動不已,那麼 David Khrikuli 的詮釋則是讓我憶起某些很久不見的風格而發自內心的不斷震顫。而且他還有一種瞬間把人拉進演奏家音樂世界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演奏家可以習得,我覺得比較像是獨特的人格魅力,也因此,他成了我本屆蕭邦鋼琴大賽的唯一意難平...


關於其他參賽者,我就不多著墨了吧!有呼聲高的,也有呼聲低的...

至於其他想說的… 就待我再另開新篇章吧!


(待續)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