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工细活番茄南瓜酱
大约一周前听到一则新闻,说中国恢复进口几种日本水产,当时首先想的是,人口大国的动物蛋白质消费像个无底洞,全世界的养殖业恐怕都填不满。现代人深受蛋白质神话浇灌,虽然不明其由来,却对其效果甘之如饴,“营养”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差不多被简化成“动物蛋白”,比如老外婆看小外孙盘子里肉不多,就督促你给他多吃点有“营养的”。纯从口感来说,动物蛋白当然好吃,但对好吃的东西要保持节制,这是健康常识,也是身体的根本要求。我偏要对抗大众喜好,努力做点既不带荤腥又不油腻还颇为可口的菜肴。再说,尽管以肉为食材似乎令做饭变得较容易,但做饭并不是对着蛋白质丰厚的食材一通猛虎操作——比如大炒、大炸、大灌汁——就会好吃,实际上这样做出来的难吃菜绝非少数。普通低微的食材如果肯花时间花心思慢慢对待,也会变成受欢迎的佳品,比如我某天用手边仅有的食材番茄和南瓜熬了一份素酱拌意面。前几天又复制了一回,证明受欢迎的确不是特殊情况或我的幻想。二次制作也是因为小朋友说想吃某某次那种面。

材料和做法都非常简单,所需的只是足够的时间。番茄和南瓜切成小块和小片,番茄量要大大多于南瓜,我没具体称量,切好后看着番茄丁至少是南瓜丁两倍就差不多了(这张图里有部分番茄被埋在下面看不出来)。番茄再多些也无妨,因为它是主料,添加南瓜既是为了丰富食材和增加酱汁浓稠度,也是为了添加一点甜味以与番茄的酸味中和,最后呈现酸中略甜的效果。倘若南瓜太多,口味就会甜腻。
加一点点水,开始大火熬煮。番茄在熬煮过程中会不断出水,所以不能一开始就多放水。火势保持中上规模,发现锅变干了再加水点。在保证不糊锅的情况下大致“干”熬,番茄就更容易烂软成酱。如此熬煮15~20分钟(我忘记测时了,因此这里只是估测),南瓜已经可以用锅铲捣碎,番茄也可以出沙,此时可以换小火,在小火状态下把番茄和南瓜尽量捣碎(这次的还不够碎),然后增加适量水。所谓适量,就是保证这锅酱既不会浓稠似泥沼,也不会稀薄如汤水。

这时可以去煮意面。意面需要保持煮开6~8分钟或在水开后关火浸泡8~10分钟(我选择关火浸泡),这段时间就是进一步熬酱的时间,期间可以继续用锅铲捣酱或搅拌。总之,这锅酱熬得越久、番茄和南瓜越碎,效果越好。放盐可早可迟,我用粗粒海盐,所以喜欢早些放。盐的量根据口味而定,也可以先加一点,出锅时再视情况补充。盐就是除了番茄、南瓜和水之外的惟一添加物。

最后,盛出意面,浇上纯素无油的番茄南瓜酱拌匀,就可以大快朵颐一顿简餐。这份酱乍看上去乏善可陈,但吃起来就知道滋味适口且富有层次,并且这种丰富口感纯粹出自蔬菜的相互扶持与交融。一般来说,“酱”这种东西,外观越是光鲜亮丽,内涵就越是可疑。如果有心,就放点香草,或烫些青菜搭配,既养眼又提升丰富度。对于不惯纯素的人或出于哄小孩的目的,备好鸡蛋或干脆炒个肉菜配上也无妨,或者简单添加几片香肠就可以。小孩子的健康意识不够开化,食物喜好只符合人类天生脾性,因此不能总是逼迫太紧。
这样一顿饭结构简单,但若说快捷就谈不上,切南瓜和熬酱都很花时间。但自己制作健康又可口的食物,所不能吝惜的就是时间,慢工出细活,这话对于烹饪再恰当不过。可口、健康、快捷省功,这是一组不可能三角,最多三选二。
202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