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方晴君/七神光-多領域創作人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創作的髒手段

方晴君/七神光-多領域創作人
·
·
如果你要靠自損才得來關注,那創作對你而言不是創作,不是真心,只是利用的工具。

有人說我發文太「乾淨」, 建議我在這個演算法主導的時代, 得加點「髒」的手段。

例如: 在標題塞進【全網最爛小說】這種反話、 故意放個「可被罵的點」讓人來踩、
寫一篇「自暴自棄式」的創作心得, 或乾脆嘲笑自己的作品來換曝光。

但是,任何叫你「自嘲」、「自毀」、 「羞辱作品」、「貶低尊嚴」來博版面的方法,
在我看來,都不是對的路。

只是因為這些手法,在平台上很常見, 不代表我們必須跟著這樣做﹑這樣自損。

乾淨,不等於沒效果。
乾淨,只是慢,但走得深,走得遠。


我對自己的作品有敬意,也有深厚情感。

既然是我投注靈魂的創作,
為什麼要拿來自貶?
只為了譁眾取寵,求那一瞬間的吸睛?

這種「排斥」行銷套路的直覺,
不是固執,而是我靈魂的清明。

願創作的人珍惜自己筆下的世界,
手中的作品, 不要為了求一時的注目,
去踐踏自己的真心。

如果你要靠自損才得來關注,
那創作對你而言不是創作,不是真心,
只是利用的工具。

有部分是來自心理層面的內耗與分裂
每次自嘲、自毀,都是在削弱自己的自尊
會讓創作者的內在產生一種:「我只能靠這樣才有人看我」

長期下來,會消磨掉創作的熱情與信心,
甚至對自己作品產生疏離與羞恥。

再來就是引來錯的觀眾,不會留下真讀者
自毀、自嘲吸引來的,多是「來看笑話」或「等你出糗」的流量。
他們不是支持你的長線粉絲,而是點完就走的「嗜血看客」。
結果是看的人多,誰會在意作品的質量?(而且僅那篇)
還有削弱作品的價值定位。

自貶會讓作品失去「被正眼看待」的機會。
他人會跟著你的話術走:你說它爛,他們也覺得它不值得深看。

長遠來看,這會損害你的品牌形象與作品可信度。
而且,每當用計算、嘲弄的語氣去發作品,
其實就在離開「創作的初心」。

而這種破壞,久了會讓你更難寫出「真的感動人」的作品。


因為創作變成策略,而不是熱情與靈魂的流動了。
認真創作者的受眾,都是願意共鳴、慢讀、收藏、沉澱的人。
而「自貶自損式行銷」會讓這群人退避三舍。

而這種吸引來的,是情緒操縱觀眾(酸民、嘴砲)
很難與創作者形成真正的情感連結。
這類手法吸引的多是「圍觀群眾」
而非真正欣賞作品的人


很多人都沒搞懂,
創作不是去當誰的第二,
而是找到自己的第一

創作路上,遇過幾個喜歡周杰倫的創作人,
其實這沒什麼,但連作品都他的調調?!
我一直不明白,周杰倫一個就夠了。

為什麼那些創作人都要學他?
學他的曲風,學他的唱法?
創作人不是模仿器,不是誰的影子。
你若沒有自己的樣子,就只是別人未完成的替身。

喜歡可以,但不能變成複製;
借鑒可以,但不能迷失自己。


作品像沱屎

總怪自己創作不被看見,
不惜說自己的作品像沱屎

說真的,如果我是作品,
被你這樣的人創造出來,真的很倒霉。
你沒好運氣也就算了,說不定連能力都普通,
卻妄想得到成千上萬的關注。

不曉得是我醉了,還是你醉了?
你不紅,就遷怒作品;你沒流量,就否定自己。
問題不在作品,是你不肯面對:你創作,是為了什麼?
創作者最大的盲點,就是總愛把作品的價值,
綁在外界的反應上。

但其實作品一旦誕生,就有自己的生命。
它的影響力,不一定即時;
它的軌跡,也不會總是照你安排的路線走。

有些作品一發表就爆紅,有些得沉澱多年才被看見,
更多的,只是那一刻的抒發,一次性的一現即逝。
這些都不奇怪,
真正該問的是:你為什麼要創作?


【成就解鎖:黑粉出現】
剛剛無意間發現,有人為了罵我,特地辦了個帳號,而且特別鎖起來。嗚哇~好感動,這麼用心,根本比我前前前男友還認真!(喂

謝謝妳讓我確認,我已經晉升到「有黑粉」的等級了,畢竟沒點影響力,哪有人特別辦帳號來罵?(手比愛心❤️ 晴君也是有黑粉的人了。

至於罵我的少女心?!(我這圈地自萌的,我在別人底下留言回的是創作年齡的呈現,你在別人的版面上罵我,不要一直覺得自己是少女?! (粗話省略)

看的出來,對我關注很久了。不過我很慢才發現,因為FB漏信,主要我妹今晚吃飯時,說有空去看她給別人的留言。)

順帶一提老娘早就在少女心的世界封神了,
少女心裝備還是防彈的,妳以為隨便罵兩句,我就會掉段嗎?
別傻了,我可是傳說級的王!(自封的,紹將都害怕的級別~

我女兒每次看我在唱自創曲醜小鴨時,都說,妳真的有時很像小女生。

而且我的少女心是哪裡礙到妳了,我真不懂。
妳如果沒有,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罵我沒用啊~我很多也不會分妳的;
我本就自戀爆棚啊,親友都不勝其擾了,受不了的早都走了(不是!

如果要罵我作品差,我也得看妳是什麼段位的咖,
拿不出作品的,通常只剩一張嘴,我為什麼鳥妳~
感謝妳浪費人生來關注我,
希望妳以後也能這麼努力愛自己一次!加油耶~


 別忘了,妳也會有年華逝去的一天。

我看到一番言論,真的瞪大眼睛。
只因為妳年紀輕,長的好看?!
所以看不起~
不靠「年紀輕」「長的好看」這兩項還敢發聲的創作者?!

充其量,妳只是個把「外貌」和「年齡」
當唯一市場籌碼的人。
自身不安全感極強,能力不足的的人,
才會透過踐踏「不夠美、不夠年輕」的創作者,
來證明自己比別人高一等。

這樣是不是,
對於對創作者的標準太過單一:
年輕、漂亮、有包裝,其他免談?!
這不叫審美,這叫價值觀腐敗。

為了火紅,可以很多方法,
就算妳年紀輕,長的好,
也別成為了妳言語中傷人的刀劍;

用妳優越的外表去羞辱,
來貶低一個人的創作價值,有夠刻薄。
別忘了,妳也會有年華逝去的一天。

真正留下來的,不是臉蛋,也不是年齡,
而是妳有沒有一點值得人記得的東西。
而不是只記得~妳很刻薄。


雙追

在許多創作圈裡,觀眾本就潛水多,
大多數是創作者追創作者、作者彼此捧場,變成雙追文化盛行。

結果可想而知作品與讀者之間的真正連結,反而被模糊了。

雖然問我,我也不知道讀者現在都在哪裡,
也沒在關心;但有個現象幾乎遍地開花~
創作者為了「被看見」,為了數字與肯定,
逐漸失去了自己的重心。

心情隨著那些數字起伏,
創作也變得小心翼翼,甚至焦慮。
同好之間的交流本來沒有問題,
互相欣賞當然很好。

但當這種交流變質,比如:
要求「雙追」
要求「按心不退追」,
還說「我都按你了你也要來按」,

我心裡真的會冒出一句話:
「你是創作者,不是在綁人做人情卡的業務員啊。」

如果一個人不是發自內心喜歡你的作品,

只是因為你追了他、按了心他就回追、按你一個心,
那這份關注是值得的嗎?
這不是在自欺欺人嗎?

你以為自己收穫了粉絲,
其實只是虛假的成績單。

當「求關注」變成創作的主要動力,
甚至搞得像是條件交換;
我給你點讚,你回應我留言,或轉發,分享;

那不是創作,那只是表演「互利關係」罷了。
這樣的創作狀態,說真的,很悲傷。

更悲傷的是,太多人已經習慣這樣的悲傷,
還以為這就是創作圈該有的樣子。


人都說:莫欺少年窮,
這句話不對, 怎麼可以欺負人呢?!
管他什麼樣的身份,都沒有人該被如此對待。

你不能因為你出身好,環境好,資源好,
就看不起或欺負,沒有這些的人呢?
你不過是"比較好運"罷了,或是比較會投胎。

如果起跑點一樣,
你又有什麼拿的出手的能力呢?
當然胎都投了,說這也沒意義,
你如此幸運,就要充實自己,
誰讓你拿這些優勢來羞辱人的?!


抹殺?!

別把自己做不好作品的理由,
全推給「別人有天賦,是天才」。
你忽略了那些作品做得好的人,
背後付出了多少心血與努力。

你覺得自己做不好、畫不好,
與其說是沒天分,不如說是練習還不夠,
時間花得還不夠多。
有時間抱怨,
為什麼不拿來精進自己的能力?

憑你一句「人家有天賦」,
就可以輕易抹殺別人對作品的用心,
還有那些你根本沒付出到的努力與時間?


假人設才會被愛?

最近看到一堆人設,然後我就想想,
我有「人設」這種東西嗎?

可是我又想想,我也不用「搞」,
因為在我的作品、語氣、用詞風格,以及對話,
本身就自然流露鮮明的個人色彩。

有些人覺得我很孤僻,覺得我很雞歪,
有人覺得我很冷傲,但熟的人會覺得我很耍寶搞笑,

少女時期,人家都說我是性情中人;
我在友圈,都被人說是真性情,本色出演;
曾在臉書和友人三年後真實見面,
我們是音樂上來往的關係,
她發文說:一般人見面,可能要一點時間適應,
方晴君她大小姐不用,人和網路一模一樣的粗魯﹑機車和真實。

所以那些網路裝出來的正義魔人,
日子一久,面具就掉了,
因為面具是自己安上去的,不是本來的你。

我是懶的裝,本人沒什麼好人品,脾氣也不好,
平常無害,年紀越長越任性而為,喜好發自內心;
所以當你覺得我講話沒禮貌,自己就要有自知之明~
但幸好,我遇到白目人的機會很少。


關注/關住

看人無心耕耘,卻滿園春色
自己用心栽種,卻顆粒無收。

所以在很多圈裡,你讚我、我追你,看似熱鬧,其實很空。

為了曝光數字、為了彼此的按心,
有人開始要求利益交換。
你明明是創作者,不是做業績的,為什麼要這樣綁人?

更別說,有些人寫著自己也不喜歡的東西,
只因為它「可能會紅」,那樣追來的關注,都是一時的。

因為他們不是被你的作品吸引而來,
他們是被條件、情緒勒索、互利誘因牽來的。
所以才會有人用「畫的像屎」、「討拍自貶」、
「都沒人看可憐兮兮」的手段,為的只是求一點點關注。

很諷刺,這類文點擊多數很高,
但反觀前後貼的作品一樣乏人問津,
也有人連這類討拍自貶文,照樣沒人買單。

不過到最後,都是差不多的,
你會發現這些虛假的關注,
會逐漸把你原本熱愛創作的心關住。

你都用盡了心機,卻什麼都沒有得到,
最糟的是,還失去了自己。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