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拜的是真神还是偶像?——“无条件的爱”:从心理学偶像到圣经真理的回归
作者:赵晓
以色列人惹怒耶和华,并非因为他们不敬拜神, 而是因为他们想同时敬拜神与偶像。 他们口中仍称“耶和华是我们的神”, 却用金牛犊代替祂的荣耀, 用外邦神的形象去诠释祂的恩典。 他们的最大罪,不是背弃信仰, 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改造信仰—— 堕入我曾讲过的“第三类偶像崇拜——妄称神的名”: 以神之名,拜己之心;行人之意,偏离真理。
今天的教会,比以色列好多少吗?
是的,我们仍高唱“主啊,我们爱你”, 但我们心中所爱的,也许并不是那位 圣经所启示的、圣洁公义的真神, 而是各式各样的偶像: 自我、国家、权力、财富、名人、科学——
甚至是一位被心理学与世俗价值重塑的“爱之神”。 那是一位不审判、不责备、不要求悔改、只会安慰的神; 一个以“无条件的爱”包装的“温柔偶像”。
“神是爱”这句本应带来敬畏与感恩的真理宣告, 如今却被我们倒置为“爱是神”。 于是,“神的爱是无条件的”成了当代教会的流行信条—— 一剂温情的麻醉剂, 让罪得以在甜蜜中沉睡。
但请思想: 当我们说“神的爱是无条件的”时, 我们敬拜的到底是谁? 是圣经启示的那位“又真又活的神”, 还是心理学包装下、迎合人心的“爱之偶像”?
事实上: “神是爱”,但不能反过来说“爱是神”; 因为神的爱,从不与祂的圣洁、公义、真理分家。
一、“无条件的爱”的来源与误区
“无条件的爱”这句话听起来温暖,却不是圣经语言。 你在圣经中找不到这句话——哪怕一次也没有。
它起源于二十世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的理论。 罗杰斯提出“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无条件积极关注), 意思是:“无论对方行为如何,都要给予不加评判的接纳”, 换句话说——不问对错,只管去爱。
这种理念的目标不是救赎灵魂,而是让人“自我实现”。 但“自我实现”,恰恰是堕落人类的宗教本能。 亚当夏娃吃禁果,不正是为了“自己成为神”吗?
这一心理学概念后来被不加分辨地引入教会, 渐渐演化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 “上帝无条件地爱和接纳所有人、所有行为。”
从此,“无条件的爱”成了新时代语境下的“福音口号”, 听起来温柔、包容,却在神学上掏空了十字架的圣洁与悔改的真理。
正如改革宗神学家 R.C. Sproul 警告的:
“ ‘神的爱是无条件的’——也许是当代教会最危险的一句话。” 因为它让信徒仍然“拜神”,却不按真理敬拜; 让他们口称“主啊主啊”,却实际拜的是自己所造的‘爱之偶像’。
当信仰被心理学取代, 教会就必然滑向世俗; 信仰失去了十字架的锋刃, 也失去了转化世界的力量。
二、神的爱真是“无条件的爱”吗?
“神的爱是无条件的”,听起来似乎充满包容, 但这句话在神学上埋下了四重致命的错位:
1. 道德中立化
它把“爱”与“圣洁、公义、真理”切割开来, 让“爱”沦为一种脱离价值的感性体验。 这种“爱”不分善恶、不谈悔改,只讲“接纳”; 结果不是救人脱离罪, 而是让罪在‘爱’的名义下被合法化。
2. 救恩心理化
它把福音从“罪人的悔改与信心” 降格为“情绪被疗愈、内心得被接纳”; 从“十字架的代赎”变成“心灵的抚慰”。 福音因此失去了锋刃, 信仰也从救赎真理滑向心理安慰。
3.审判虚无化
若神的爱真是“无条件的”, 那地狱与审判就不再有意义。 因为“无条件的爱”意味着—— 无论信与不信、悔改与否, 最终都被“接纳”。 于是,“圣洁的爱”被篡改为“纵容的爱”, “公义的审判者”被替换成“温柔的治疗师”。
4.属性失衡化
它把“神是爱”膨胀为神的唯一属性, 遮蔽了神同样不可分割的圣洁、公义、主权、信实与良善。 然而,圣经明言: “爱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林前 13:6) 真正的爱,不可能脱离真理而存在; 真正的怜悯,也绝不会否定公义。
当教会用心理学的“无条件接纳”解释神的爱, 其实就是把神从“圣洁的创造主”贬为“情感的共鸣者”。 这不再是信仰,而是温情主义的偶像崇拜。
这也让我们想到,教会若不扎根于真理, 信仰就不能国度化公共化; 最终必然陷于边缘化、世俗化……
三、回归:圣洁的爱、十字架的爱、圣约的爱
当“无条件的爱”取代“圣洁的爱”, 上帝就被世俗定义并塑造成偶像; 当心理学的语言取代十字架的真理, 信仰也就从救赎堕落为自我安慰。
然而,圣经中的爱,从来不是脱离真理的包容, 而是以圣洁为界、以十字架为核、以圣约为根的爱。
1.圣洁的爱——不纵容罪
神的爱从不放弃祂的公义。 祂的怜悯呼召人离开罪恶,走向光明。 若没有圣洁,爱就沦为纵容; 若没有真理,爱就变成背叛。
2.十字架的爱——以恨罪显恩典
十字架是神爱的最高峰,也是祂恨恶罪的最深处。 神没有放下祂的愤怒,而是让愤怒倾倒在祂的儿子身上。 爱与公义在十字架上相遇, 恩典与真理从基督里流出。 这就是神真正的爱—— 不是无条件的纵容, 而是圣洁的代赎。
3.圣约的爱——在真信中得保守
神的爱永不改变,但祂的救恩在圣约之中运行。 “凡信祂的,不至灭亡;凡悔改归向祂的,蒙恩得救。” 救恩不是“无条件的纵容”, 而是“恩典的呼召”与“信心的回应”。
神的爱没有起点的条件, 但有圣约的界限; 它白白赐下,却从不廉价。
结语:真理中的爱,才是永恒的爱
让我们回到圣经,回到十字架, 重新认识那位既充满慈爱、又满有公义的神—— 祂的爱不是纵容罪的滥爱, 而是召人悔改的恩典; 不是心理安慰的抚摸, 而是圣洁真理的重生。 当世界呼喊“无条件的爱”, 圣经回应说:不! 不是放弃真理的爱, 而是为真理舍命的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