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关于本作所使用的叙事技巧之一
【注意事项】
本文为碎碎念式个人感想随笔,非正式分析
个人观点存档,如果看法有异,欢迎读者自己写文章
【重点注意】
因本文涉及对原作者意图以及叙事技巧的思考,对观众视角的讨论不可避免
因本文涉及写作角度的思考,角色将被作为叙事装置而不是作为人的个体讨论
、
本文可能造成观众对故事沉浸感的破坏和不适,请谨慎阅读
不喜点叉
——————————
这部作品的各种精彩之处是非常多的,其中一个就是在叙事和写作上的技巧。
拿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已经写到过的内容举点小例子。
比如蛇在鸦和羊的FTE里起的作用,就是非常巧妙的写作和叙事技巧的应用。
他在两个FTE里,都在反复进行对对方的叙事“泼冷水”的动作,还通常都是在叙事内容和对方情绪本身达到高点的时候。
如:
“这不是会摧毁现有的司法制度么?”
“他的母亲也只为特定的客户辩护,但没有任何证据暗示她*关心*他们是否无辜。”
“一切为了大学学分,嗯?”
“第二名拿不到金牌是有原因的”
这类评论。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些评论不只是为了增加角色互动感,以及塑造蛇的角色的“刻薄点评”,而是给观众的提示。
在FTE里,和正篇不同,观众会经蛇的视角,和角色进行一对一的对话,或者说感情联系。
而会去看某个角色的FTE这件事本身,即说明观众对此角色可能抱有好感,或者说至少抱有兴趣。
在这种一对一的互动中,不像正篇,这个特定的角色会占据观众的整个视野——无论是视觉画面上、阅读文本上、还是认知和感受上。
在这种时刻,此角色对观众的影响——感性上和理性上——都会被迅速放大。
——就好比A在有你,以及其他一群人的教室里发言,和A与你单独私下聊天,感受会截然不同。
一个是具有公开感的“集体活动”,一个是具有私密感的“个人交流”。
这会在潜意识上直接拉近观众与角色的距离。
——这会造成一个影响,即“角色和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被模糊。或者说,边界被模糊。
简单来说,观众会更容易接受角色的主观叙事、以及被其表现出的情绪所挟裹。
而通过让蛇这个“旁观者/外人”,对角色们基于自身经历和认知所产生的极其主观的个人叙事和情绪波动,做出“脱离”的反应——在写作的角度来看,这是最明示的暗示。
【“这里的内容不对劲”“这个人现在说的话有问题”“你需要注意到这里”】
——直白一点说,蛇在这里的叙事作用之一,就是作为作者设置的一个“警示灯”——或者说“打破第四面墙的测试仪”。
这是为了帮助观众理解角色,也是在考验观众——特别是那些对故事和角色投入很深的观众。
——你能不被这个人的情绪和叙事卷进去,拉开距离,保持独立判断吗?
——你能不受自己的偏好和感情影响,剥离感受,关注客观事实吗?
——你能不困于惯性思维和思维简化,识别出潜在而隐蔽的操纵、漏洞和谎言吗?
这部作品其实一直在反复运用这种“测试”的叙事和写作手法,小到FTE,大到正篇故事。
这里先简单聊几句小例子,就不多赘述了。
———————————
【拒绝恶意回复——扭曲作者意图,文章内容概念或情绪化攻击】
【作者有选择不予回复的最终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