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VietJoe333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斜槓的勇氣-斜槓/副業/兼職

VietJoe333
·
·
跨出斜槓的第一步?

閱讀YY的 遲到多年的中年婦女閱讀《斜槓青年》 

很多人都在說斜槓,斜槓的定義是什麼? 跟兼職,副業又有什麼區別??

查了一下網路, "斜槓(Slash)是指一個人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而是擁有多種職業和身分的生活方式。 這個概念源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Marci Alboher)的著作,她指出許多人會使用斜槓符號(/)來區分他們的多元身分,如「作家/記者/行銷顧問」。 斜槓不僅是多份兼職或收入,更是一種強調多元生活、發揮個人熱情與興趣的態度和生活模式。"

兼職是指在正職外從事的另一份工作,通常是在固定的時間範圍內進行(譬如每週六日上午之類),工作量較少,以不會影響正職為原則,通常是以時薪方式換取報酬,沒什麼機會變成主要職業。

比如:正職行銷人員固定假日到餐廳兼職打工,以時間換取微薄收入。

副業是指一個人在從事主要正職的同時,還額外發展另一份同樣也需要時間和精力投入的工作,主要以「事業體」與「換取金錢為主」。除了增加收入,部分人發展副業也可能是為了分散風險,萬一正職有個意外,還有個能取代的收入項目。

比如:出版社編輯或新聞部記者在業餘時到處接文字外包專案,案源穩定薪水可與正職差不多,即便離職還能靠副業生存。

斜槓的核心意義:(網路給的答案)

斜槓族並非僅為了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追求生活的多樣性,打破單一職業的束縛,讓人生更立體,並追求符合個人興趣和熱情的多元生活。

生活態度: 斜槓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讓人們敢於嘗試無限的可能性,發揮自身才華,而不受傳統單一職業模式的限制。

所以斜槓是 "符合個人的興趣,敢於嘗試無限的可能性。發揮自身才華,一種充滿熱情的態度和生活模式"

「斜槓族/斜槓青年」等詞誕生,也演變成一種自我定位的認同

斜槓什麼?

必須是出於個人興趣,或源自於自己內在的潛能,但如何開發出來? 這可能是另一個探討的課題。透過閱讀與接觸個人與社會資源等等。

所以,「斜槓」不一定只指職業,也可以是興趣、身分,例如「媽媽/運動教練/作家」。

網路給的斜槓人物

1. 吳寶春

身分:世界冠軍麵包師/品牌創辦人/講師。

不只專注於烘焙,也跨足品牌經營與教育推廣。

2. 陳文茜

身分:律師/新聞主播/電視節目主持人/作家。

展現跨領域發展的典型。

3. 吳青峰(蘇打綠主唱)

身分:歌手/作詞人/藝術創作者。

音樂之外,也投入文學、藝術領域。

斜槓需要勇氣?

符合自己興趣,又能發揮自身才華,若能做自己想做,又有經濟上的回饋,那斜槓是否轉為主要的本職?或位置重置?

斜槓本質上不是兼職,副業?為了增加收入? 但若一件事做不好,還要再做另一件?那就失去斜槓的本意?那不如專心的把一件事情做到專業,再考慮其他?抑或在多方嘗試後,找到自己的定位?

因此斜槓可能會淪於,

淺而不精 -

有人批評斜槓容易變成「樣樣會一點,但沒有一個精通」。可能導致專業深度不足。

過度理想化 -

社群媒體常把「斜槓青年」包裝得很光鮮亮麗,但實際上兼顧多份工作可能很累。

時間與精力分散 -

需要高度自律與時間管理,否則容易崩潰或倦怠。

並非人人適合 -

有些行業(例如醫師、科研人員)需要長期深耕,若過度「斜槓」可能反而不利。

斜槓並不是隨便兼差,而是把多個領域的專長串聯起來,形成加乘效果。

我與陳雨德是在一場啤酒發表會上認識的,至今也有七年多了,發表會後,雙方加了FB,便沒有再連絡,我想他應該也不記得我了。這幾年一直透過FB,看到他不斷的創造各種的可能,我想若要說斜槓,那我認為他應該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陳雨德 Daniel,人稱3A總經理,39歲時主動從人人稱羨的職位下台一鞠躬,他說:證明自己做得到,就夠了。

不戀眷的離開職場,也帶著全家人從台北移居宜蘭展開新生活。大家以為是專業經理人倦怠期的小休片刻,沒想到卻甘之如飴的以家庭主夫之姿走入第十年,他喜歡這樣的生活節奏,在各種空檔中重新安排自己的身分及位置。他是台灣第一位中、港、台自釀啤酒冠軍、三鐵選手、視障陪跑員、華德教育家長、演講者、作者...,身分持續探索增加中"。

我們是否也有勇氣離開主流賽道,轉而走出屬於自己的節奏?也許,陳雨德的故事,會讓我們開始想像第二人生能有什麼可能? 但我想每的人的狀況不同,可以讓自己有勇氣跨出的條件不同,抑或根本沒有斜槓的本錢?兼職或副業還是斜槓?

AI 不懂我,給我這張圖片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