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少的不是想像,而是「想」》--狗竹聊教育

狗竹
·
·
IPFS
·

《孩子缺少的不是想像,而是「想」》--狗竹聊教育

自由創作,真的自由嗎?

有時候聽到「讓孩子自由自在地創作」這句話,我心裡會忍不住思考:我們的孩子真的能自由創作嗎?

當孩子從幼兒期的天真直覺創造階段,進入小學後的成長歷程,他們開始學習社會化——生活中的規則、團體的步調、對錯的框架,這些都會悄悄影響他們的創作方式。這時候,創作往往從單純的情感流動,變得更在意其他的標準,例如大家時常提及的「像不像」、「好不好看」、「別人會不會喜歡」。



從直覺創作走向有意識的表達


我認為,小學階段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孩子需要從原本純粹直覺的表達,慢慢學習進入下一階段:有意識地思考「我為什麼這樣畫」、「我想表達什麼」。這不表示直覺不再重要,而是更進一步的發展——學會在創作中思考與選擇。這是一項孩子成為大人過程裡,是不是孩依舊保有創造力的關鍵。


想像力,真的等於創造力嗎?


我們常聽到大人稱讚孩子:「哇,他很有想像力,好天馬行空喔!」但這樣的評論真的代表孩子有創造力嗎?很多時候這並不是真正的表示一個孩子很有創意。有時是因為框架的關係,讓我們做出不假思索的評論。


讓我們思考一個常見例子:


孩子畫了自己像超人一樣飛在天空,或是畫一位身穿蓬蓬裙的公主,在夢幻城堡中喝下午茶。這些圖像看起來像是「想像」,但我們需要更進一步去想——這些是孩子自發性的創造?還是他重複了他在電視、繪本、文具用品上早已熟悉的樣式?

看似想像,其實是複製


因為,有些看似豐富的想像,其實只是孩子照著他習慣看到的樣式在畫,是一種無意識的複製。這時候的創作,不是他經過思考後主動構築的,而是他被動地「再現」了他接收過的影像。這並不代表孩子沒能力創造,而是他還沒被引導去「思考自己的想法」。


真正的創作,是從「想」開始


所以,美術課程的目的,不應只是教孩子畫「想像的圖案」,而是培養孩子「想像的能力」。前者容易複製模仿,後者卻需要從經驗、感受、記憶與觀察中慢慢醞釀。

教學是讓孩子學會畫「像」想像的圖像,還是學會想像的能力,這兩者是大不同。即使最後結果看起來有些雷同,但實際上卻是差距非常大的教育思維。


真正有創造力的作品,不一定外型新穎,但一定包含了孩子「獨特的角度」與「主動的思考」。創作的價值,不在於畫得多華麗,而在於是否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產生了獨一無二的組合與表達。


當生活經驗變成創作靈感


請試著閉上眼睛,想像一位巫婆或魔法師的模樣。再想像《哈利波特》中哈利騎著光輪2000飛天的場景。


這兩種畫面給人的想像層次,是不同的。《哈利波特》的世界,不是靠完全虛構的物件,而是透過重新排列我們熟悉的元素(像是掃帚、眼鏡、城堡),建構出一個看似真實卻又奇幻的世界。


那是創造力的關鍵——不是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東西,而是將熟悉的事物,重新賦予新的連結與意義,其中更含括了作者的生命觀點。


小小的問題,就是創造的起點


在教學中,我不常對孩子強調「想像力」,因為這句話有時也變成另一種無形的標準。

但當孩子問我:「老師,我可以畫媽媽生氣像個大魔王嗎?」或是「我的畫不想直的,也不想橫的,我可以斜著畫嗎?」


這些問題,在我眼中正是創造力的展現。因為他們正在主動挑戰或改變現有的框架、試圖建立自己的規則。


這正是我們希望孩子進入的階段:從生活記憶、感受、閱讀、個性與觀察中,提煉出屬於自己的靈感與表達方式。


從複製走向思考,是創作的轉捩點


創作不是魔法,而是經驗、觀察與思考累積而成的成果。我們的孩子,缺的從來不是「想像力」這個名詞,而是「有意識去想」的機會。


#狗竹聊教育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狗竹[關於狗竹]----狗竹圖文 我是一個圖文創作者,同時也是一位美術老師 教學中與學生互動是一件美好的事 圖文創作則是我個人抒發感受的世界 因為圖文的分享,多了許多和人合作的美好經驗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座位]--狗竹圖文

[暑假]--狗竹圖文

[算了]--狗竹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