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小島八月的極端天氣,寫三件事
今年八月挺特別,南方以南的小島不再那麽酷暑難耐,轉而是黑色暴雨頻發。猶記得七月底福建屏南回港,到家不久就看到天文台發出黑色暴雨警告;過幾天,又看到新聞8日內第4個黑雨警告訊號,打破一年內發出最多黑雨的記錄;隔天,第5個黑色暴雨又掛了出來。
8月5日的黑雨警告至少持續逾11小時,為暴雨警告信號制度1998年設立以來生效時間第二長的黑雨,僅次於2023年9月「世紀黑雨」的16小時35分鐘。截至同日下午2時,香港天文台總部錄得355.7毫米累計雨量,打破了自1884年以來8月份的單日雨量最高紀錄。

即使不到極端氣候的黑色暴雨,1號、3號熱帶氣旋也是輪番上陣,許你一個台風前的夢幻氣候: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風和日麗 ⏬

舒適宜人的氣候,自然多出來走動。最開心的是近期突然意識到,家附近的碼頭看出去的連綿群山,是我最喜歡的「大嶼山」。於是,幾乎每個日落都來看它一眼。

第二件事關鍵字是「共同體」與「烏托邦」
8月28日,澎湃思想公眾號竟然刊寫碧山,為何我們需要失敗的烏托邦?而剛好三個月前的5月28日,《不要羞於談論烏托邦,碧山共同體計劃》是我自今年3月以來,從線上分享到線下,撰寫、整理的最後一篇給碧山共同體的文章。

多年浸染在社區/社群,今年研究碧山後,我更喜歡有覺識地使用「共同體」
碧山計劃名稱為“碧山共同體”,英文Bishan Commune,取義於1871年的巴黎公社,也包含了始發於上世紀60年代《全球概覽》的返土歸田運動(back-to-the-land movement)中由嬉皮士們建立的實驗公社的意蘊。
“共同體”是一個側重於描述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概念,是指在利益、立場等方面訴求一致的群體。如果人們利益一致,可結成利益共同體;立場一致,可結成思想共同體等等。
第三件事是關於台灣人與石垣島,福建人與沖繩島
琉球群島的紐帶
石垣島:位於日本沖繩縣八重山群島,距離台灣約270公里,歷史上屬琉球王國,明清時期曾與中國建立朝貢關系。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後,部分台灣人移居琉球從事漁業、貿易,石垣島曾有台灣人社區。
沖繩島(琉球):琉球王國(1429-1879)長期作為中日間的貿易中轉站,福建福州是其主要朝貢港口,至今那霸市仍保留“福州園”等文化遺跡。沖繩久米村後裔至今保留福建式掃墓習俗,墓碑多刻祖籍地名(如泉州、福州)。
還有一本目前正讀得酣暢的《小島歌》,8月28日時尚生活網刊出相關文章《愛與自由墜入海里,小島唱起挽歌》
原來小說可以這樣架構:高高低低,千秋辭;千秋辭,高高低低。一則建構、一則解構;一個故事,AB兩面。
故事取材於明朝自中國福建移居琉球沖繩島久米村的華人後裔經歷。日本吞並琉球後,小說主人公章路之和程千秋隨家族遷回“故鄉”大陸。他們於青年期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爭帶來的不可抗命運下,在新與舊、是與非的急劇變化里,試圖去握能夠安身立命的價值標準,以及生而為人的主體性。
《小島歌》除了章和千秋之外,還有一個主人公,程小行。小說沒有直接呈現她的視角,她那些異質的言談舉止糅進了章和千秋的敘述里,在他們的生命之湖掀起一個個漣漪。小行的身份和經歷比較特殊,在沖繩島上,她是神明選中的孩子,聞得大君的後代,一出生便被送往息止屋島,像獨立的小島一般保持純潔性,在遠離世俗的島嶼之巔領受神意,既無俗世的父母兄弟,也無姓名。
後來東瀛人登島入侵,巫族被迫自溺於海洋,仍留存最後一個希望,將這孩子推向海洋的另一端。神女坐上過海船,來到中土大陸,敲開千秋的家門,成為她的妹妹,於是被冠以程的姓,小行的名。
關於神明:世界上有多少島嶼,島嶼上就有多少神明。
息止屋島:幾百年風雨飄搖里不斷掙紮於自主身份和純潔性的小島。
男、女主角章和千秋來自一串小小的島。東邊的東瀛和西邊的中土,都是與我們貿易、又互相角力、想要爭奪島嶼控制權的大國。後來東瀛昌盛,吞掉了我們的島,我們這些 (傳說) 幾百年前從中土移去島上的人,只好重新”回“到陸地生活。
在島上很快樂,扶桑花、榕樹葉、青甘蔗、白沙灘、綠海水、天海祭;每個島嶼女孩的童名里都有一種鳥,頌鸞、思鶴、真鷺,她們注定要飛走的。
但離開了,離開了就要忘掉,需要忘掉。我們再也不要迷信什麽神明和巫女了,我們有聖人教誨就足夠了。
久米村,那里有幾百年前從西邊的大國帶著經書渡來的男人,有幾百年來從島嶼中央一次次嫁給讀經男人的島嶼女人,有怎麽也講不完的聖人教誨和綱常倫理,有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的姓氏。
從中土福州、泉州渡海到沖繩久米村是承領聖命、從島嶼遷回“故鄉”大陸是伺奉祖宗。
喜歡的小宇宙播客是:一個人怎樣找到內心的土壤?|離島,庫索
相關文章:
夏日新书:浮浮遥遥,《小岛歌》香港可在「过滤气泡工作室」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