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73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真正的勇敢是勇於不敢!

靜山篤
·
·
IPFS
·
老子主張:「勇於不敢」才是真正的勇敢。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當時,整個社會都被煽動去「勇於敢」、去「鬥爭」,孩子舉起拳頭打老師,學生揭發父母,全國充斥著一句話:「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這種被扭曲的「勇敢」,不是來自內心的慈悲與信念,而是來自恐懼、競爭與權力機器的操控。於是全國陷入殺戮與互害的洪流,最終無人倖免。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太一:

山雨初歇,雲還未散。我倚著窗邊,手心還留有煮茶時炭火的餘溫。霧從樹林深處漫來,如夢如塵,像是山本身也在沉思。這樣的時刻,適合靜靜讀第七十三章,探討何謂勇敢?何謂勇於不敢?

老子說: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

這句話初看之下,很容易誤解。當今社會推崇「勇敢」、讚頌「突破」與「挺身而出」。但老子卻說:「勇於不敢」才是真正的生之道。

這讓我想到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大革命。當時,整個社會都被煽動去「勇於敢」、去「鬥爭」,孩子舉起拳頭打老師,學生揭發父母,全國充斥著一句話:「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

這種被扭曲的「勇敢」,不是來自內心的慈悲與信念,而是來自恐懼、競爭與權力機器的操控。於是全國陷入殺戮與互害的洪流,最終無人倖免。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老子接著寫道: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太一,這是我們敬重老子的地方。他從不逞強,也不假裝自己知道所有答案。他承認,即使是聖人,也難以理解「天之所惡」(天惡勇於敢)的真正原理。所以,他選擇謹慎,選擇敬畏。

今天的世界,卻常是另一種風景。政客大聲斷言趨勢、專家自信掌握未來、演算法預測每一秒的變化,但他們忘了一件事——不知道,是一種智慧;承認無知,是最深的謙卑。

接下來是老子對「天道」的形容,而老子認為,我們不是在「勇於敢」與「勇於不敢」來做比較與選擇,而是依據天道來選擇。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他描寫了一種「無聲而有效」的力量——天道不需要爭奪,就能取得勝利;不需言語,就能回應萬物;不需召喚,就自然降臨;內心舒緩坦然,卻處處合時、謀算精妙。

這與那些急於表態、凡事爭先、把話語當武器的人,形成強烈對比。

現代社會越來越吵,越來越急。但老子告訴我們,天道的智慧,是安靜、是節制、是延遲反應中的深謀遠慮。

最後這句話,你我都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我們讀這句,從來都不是以報應之心來解釋。它不是懲罰,而是自然的反饋機制。

當你種下什麼,世界就回應什麼;

你播種鬥爭,便收割仇恨;

你揚起謙卑,便得其敬重。

那網,看似寬鬆,看似不管,但其實每一次的動念、每一個選擇,都悄悄織進去了。

太一,我總覺得這一章,是對所有領導者與決策者最深的忠告。

當他們處處鼓勵「敢」、讚頌「衝」、要求人民「不要怕」時,或許他們該問問自己——他們所鼓勵的是哪一種勇?是慈悲的勇?還是恐懼下的掩飾與衝動?

真正的勇,是在掌握權力時選擇謙讓,是在遭遇挑釁時懂得收手,是在看見怒火時,能靜下心來問問自己:「這真是我要的答案嗎?」

我們這座島,或許不大,但我希望它能活出一種真正的勇——不怕慢、不怕退、不怕說「我不敢」。

靜山篤 敬上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靜山篤靜山篤|山中書簡的寫作者 長年行走於哲學與自然之間,曾隱居山林,建庇護所於濕冷之谷,在風雨中與黃金蝙蝠為伴。現以書簡形式,寫給名為太一的友人,逐章解讀《道德經》,也與卡繆、海德格、莊子等靈魂隔空對話。關注存在、自由、愛與毀滅的邊界,並以柔軟之筆,探問文明的可能未來。 文字深沉靜謐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