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邢福增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藉藝術喚醒世人屬靈的存在──悼島子老師

邢福增
·
·

傳來島子老師於9月1日早上離世的消息,腦海不禁泛起跟他相遇的不同片斷。

島子(王敏)老師是中國著名基督徒藝術家,詩人及藝評家,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他在1989年後開始接觸基督教,並於1998年在成都家庭教會受洗。雖然任教於中國著名高等學府,但一直不以福音為恥,致力從事「聖水墨」創作。其藝術成就受到國際肯定,先後獲頒發德國米蘇爾社會發展基金會 Misereor Hungertuch藝術創作獎、韓國美術協會(Korean Fine Arts Association, KFAA)藝術功勞獎及紐約藝術博覽會優秀藝術作品獎等殊榮。著有《後現代主義藝術系譜》、《島子詩選》、《挽歌與贊美詩:島子聖水墨》等書及畫冊。

公元二千年後,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基督徒開始在中國嶄露頭角,開始認識「島子」這名字。第一次跟老師見面,是2011年12月,仍記得那是乘在北京參加學術研討會之便,特地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拜訪他,並就其答應來港擔任崇基學院第五屆「基督教文化節」的主題講員、訪問藝術家,及在崇基校園舉辦作品展一事商討細節。後來再到北京,也到清華大學的工作室跟他見面。2013年9月,他應崇基學院神學院邀請,開授「中國基督教專題研究:當代中國基督教藝術」一科。仍記得因簽證問題,延至10月初才抵港;那段日子常到宿舍找他,商討授課安排。有一次,在客廳見到他把校園撿起的枯樹枝加上竹筷子,併成十字架,並寫上主禱文:「每日的飲食請賜與我們」。他離港後,我一直將之存放在研究室留念及自勉。

一直以來,總覺得自己缺乏藝術細胞,拙於觀賞美學世界,但老師的畫作,卻令我感受到,其中承載著比文字更有力的「道」。老師關注基督苦難與人世間苦難的關係,他曾說:每當想起那些「因為自由思想的原因、信仰實踐的原因,受到監禁,受刑逼迫的人」,他便會繪畫「十字架苦像」的主題,表達基督受苦的「現實意義」。此外,他也希望藉創作來「守護真理、喚起良知、安慰人心」,這從「孩子的挽歌」、「霧霾天安門」、「聖水林昭輓歌」等作品的起題,即可見一班。令我感到震撼的,也包括兩幅「焚燒十架」及「拆不盡的十架」的畫作。

2015年,他又發給我兩幅以紅色十字架為題的畫,反映其對中國教會處境的關注。

此外,又有一幅以「鴿子」及「空凳」作構圖,題上「為○○○禱告」(三個紅圈的背景,是用黑墨塗上的名字),更是喻意深遠。還有,他在《王明道的最後自白》一書見到「處世莫作臨風草,愛主須同向日葵」的手稿後,即以此為題作畫,相信也是其立志與心聲。

 2014年8月,意外地擔任了神學院院長一職,在籌備就職禮時,蒙其允許以「苦竹」為主題來設計邀請咭及場刊,更由他親自題字。記得那時見到「苦竹」這幅畫,就認為最能代表我的心境。竹的特色是四季長青、有節及空心。常青表示持續的力量、有節是需要氣節、空心即虛己的倒空。島子老師用竹重構成十字架,融合了中國文化與基督教信仰。更重要的是,十字架是受苦與承擔,人世間被視為愚拙的,甚至想要拆除的,卻是認信上主必勝的榮耀標記。苦竹是我的心聲,也是給我的提醒。在就任院長那些年間,研究室內掛有島子老師的「成了」。那是他在2013年底知悉我被推薦為院長時送贈的。原來,在我以「苦竹」述志之先,他已經以「成了」作勉勵。

2015年出版第一本講章結集《世界不配有的人》時,再次獲島子老師授權,使用他五幅「聖水墨」畫作封面(「苦竹」)及插畫(「平靜風浪」、「窄門」、「拆:福與禍」、「十字架苦相」),以配合分章內容。2017年出版《被擄的記憶:選民+遺民》,再次獲他授權使用「先知」、「哭牆」、「不死的自由之鳥」及「先知之翅」作封面及各章插畫,多年來蒙老師支持,實在心感榮幸。 

記得島子老師在崇基舉辦「挽歌與贊美詩」作品展時,曾撰一短文介紹,其中有一段這樣說:

「藝術」與「信仰」到底有甚麼相干呢?打從島子皈信基督以來,一直致力反省及實踐如何融合兩者。他主張建構中國抽象藝術中的「靈性維度」,近年更積極從事「聖水墨」的創作,把基督教精神與中國傳統的水墨精神結合起來;切合以藝術承載意義的關懷,傳遞愛與救贖的精神價值。這種「聖水墨」的創作,套用島子的說法,並非強調基要主義的教旨或民族主義的本土化,而是「在『聖藝術』的精神品格和美學訴求上回歸信心的源泉,倡導『作光作鹽』的入世精神」。基督徒藝術家的創作倫理,就是深信「上帝會和任何時代的藝術和神學一起創造屬於基督的美,顯明其愛的真理」,把基督恩典和真理、靈性之美及救贖倫理注入當代中國藝術之中。

回想第一次在北京見面時,在他的工作室見到他題在月曆上的一句話:「以屬靈的藝術,喚醒世人屬靈的存在」,這句話一直犖繞心間,令我留下深刻印象。再細味老師的聖水墨創作,便明白箇中意境及精要所在。

最後一次見島子老師是2016年11月底,也是乘著到北京參加學術會議之便,親自把《世界不配有的人》一書送給他。剛好他的學生為他慶祝生日,有幸出席其壽宴。那是我最後一次到北京,未幾世局驟變……後來只能通過不同友人向老師問安。

寫著寫著,仿彿回到那個已消逝的時空,教人不勝唏噓……島子老師雖然走了,但他「喚醒世人屬靈的存在」的願景及志業,仍藉著其作品延續下去,也期待更多在不同專業與崗位的基督徒,也能在這暗黑的日子,以不同方式見證及顯明那源自神聖的真理微光。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