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极简主义:我践行十年的一点理解与困惑
哈喽,大家好,跟大家聊一聊极简主义。
最初的接触:一本十年前的书
我最早接触到这个概念,相信国内大部分人可能都是通过山下英子的那本《断舍离》。我应该差不多是十年前读了这本书。
当时触动很大,倒不是说它的观念有多新颖,只不过是把我一直向往的那种生活,或者说已经在做的一些事情,用一个具体的概念给它描述出来了。我从小时候(可能三年级开始)就喜欢把自己的书桌整理得干干净净,不喜欢上面摆放任何的杂物。
初次接触到这个概念,当时就想着去行动。但(断、舍、离)这三个方面做得都不够彻底。当然,这有可能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强迫症。这个标准到底什么样才算是一个终点?真的就是你家里面什么都没有了吗?
后来你会发现,极简主义不仅仅是具体的物,也可以是一些虚拟的,比如你不需要那么多的APP、繁杂的想法、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它都可以用极简主义这个概念去归纳。
我觉得极简主义不是一个形式上的标准,而应该是一个生活理念的指导原则。
物理上的困境:120平的家
我们先说一说具体的“物”吧。
我的情况是这样:我家有120个平方的房子,常年居住的话只有三个人(我们夫妻俩再带一个孩子)。因为是住一楼,还有一个大约20平米的小院子,一个过道可以放下绝大部分的鞋子。按理说,这个面积够三个人用的话应该是足够了。
但是,我总还觉得家里面不够极简,感觉还不是我想要的。因为还是会有很多零碎的东西。其实我们日常保证一个人运行的东西要不了那么多,但你会发现同类的东西会有很多。
家里面不止一个的出现,我就会觉得它是多余的。就比如说家里面的碗筷,尽管我已经把一大半盘子碗都送给别人了,但还是有很多。我可能有十几双筷子、七八个勺子、十几个碗、十几二十个盘子。我们日常只有三个人在家,是用不了那么多的。从我的概念当中看,我就觉得这么多东西是多余的。你一旦对极简主义这个概念理解得越多,你生活当中看啥东西都觉得难受,除非你的执行能达到你想要的那个标准。
我会隔一段时间扔掉一大批东西,但是很奇怪的就是,这些东西还会源源不断地出来。我觉得是“断”这一步做得不够好。
“极简”与“极繁”:我和我老婆的理念冲突
我和我老婆呢,就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理念。我笑称她是“极繁主义”的拥护者。她的东西从来不扔,很多衣服可能都很多年没穿了,不夸张,有的可能十年都没穿了,还是他大学刚毕业那会儿买的。
现在我们又处于一个比较好的年代,在中国,你用相同的钱能买到的工业品(特别是轻工业这一块)可能是最多的。比如你在国外买个手机壳得花几十上百块钱,在我们这里花几块钱、十块钱就能买到。
衣服也是一样。我记得我初中去买件衣服挺贵的,那时候买的都是像安踏、361度这些。我记得那会儿买一双安踏的鞋子,你得花两三百。我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现在花个百十块钱也能买到。
我个人是对穿着毫不讲究的一个人。因为我的工作不需要接触太多的社会人士,我的交际圈子很小,所以我不需要靠衣装。我的衣服涨值很低,每年在衣服上面的消费可能加起来不到一千元。我可能夏天买一点T恤,冬天偶尔买一点,然后我会把之前的那些衣服全部扔掉。
但是我老婆不一样。我经常跟她说,你要么就别买,要么就买一件质量稍微好一些的。我觉得女生还是应该打扮得稍微精致一点,你得什么年龄穿符合你这个年龄的一些衣服。
但她不停地在直播间、抖音、淘宝上面去买。买来买去,其实我觉得买的都是那些不上档次的东西,总觉得今天又买到一个价格又便宜、质量又好、款式又新的。我每次说她,你这个理念就有问题。我们比如说你要买衣服,别去买那个什么打折的。你应该一年就买五件衣服,但我每件衣服比如说花个八百一千的,别买那些几十块钱、百多块钱的。
我无所谓,我穿什么样我该挣的钱我挣了,我不需要在眼球上讨好别人。我的意思是说,你哪怕每年买贵一些的,数量不多,但我每一件拿出来都像模像样。但是她听不进去,她买的都是每年数量很多,不停地去拿快递,买回来的都是一些不如流的东西。
而且她又不扔,那些东西一直就放在家里面,越放越多。导致于我们两个本来装衣服的柜子咱们俩是平分的,到后来她的柜子放不下,就占领了我的二分之一,其实还是放不下。然后她就把这些东西放到她妈妈家(她娘家离得比较近),大包小包地拎过去。
所以就会导致家里面他还是很多东西。
我觉得我在“舍”这一块做得还是不错的。我妈经常说我是败家子,说我买了一些东西然后就把它扔掉,那些东西还有用。这个观念在很多人眼里面的确是根深蒂固的。我妈也是,我丈母娘也是,他们把很多东西,比如说我小时候的衣服,还保留着。我说保留着干嘛呢?说句不好听的话,等到你一百年以后不在了,这些东西对你的后人来说还是一种负担,还不如自己把它处理掉。
我最开始希望我老婆能够理解我的这种想法,并且和我一起去做。但是发现沟通了几次之后,大家的分歧其实是有的。那就尽可能找到一种平衡。当然,我会吃亏一点,因为你看那个东西比较繁琐的样子比较难受。
再加上现在有了小孩,小孩有很多玩具。其实我觉得很多玩具,你买一个玩具二三十块钱觉得不贵,但从它的使用频率来说其实很少。如果你在小店门口老板告诉你,这个小汽车你只能玩一次,收费20块钱,你可能会觉得贵。但是你买回家之后,可能就玩了一次,然后就摆在那里。
不仅仅是小孩的玩具,我们成人也一样,很多东西买回来可能就用过一次,或者是一次都没有。
自我矛盾:我也没做好“断”
我总觉得我在“断”这块做得还不错,但是我对有些东西还是没有考虑,就比如说我的一些文具、一些本子、一些纸,可能几年过去了那个东西还是新的。
而且,我个人是一个经常会三分钟热度的人。一个三分钟热度的人谈极简,有时候挺搞笑的。可能有时候我想起来,来写点书法,然后买了笔、纸、毛毯,这些东西全部买好了。好,发现练字没有练超过一个星期,然后就放在那里。
所以,我的家里面不够极简,不是因为我老婆不信奉这个导致的,是自己也没做好。
它会影响你整个人的一些生活状态。比如说我在一个(不)算小的城市,大概每年的收入的话大概是20万左右,不算很高,但正常生活应该是够的。因为我第一个不打牌,第二个也不喝酒,就抽点烟,对吃的要求也不高,不爱吃外卖,奶茶也从来不喝。
按理讲的话,我应该能存下来钱。但现实情况就是,真没存到钱。为什么呢?就是会买一些不需要的东西。
就比如说我买了很多电子产品,像苹果的笔记本电脑、平板、手机、手表、耳机。我可能不是每年都把它们全部换一套,但我每年都有在买。不仅是苹果的,我还买其他的,比如说像什么大疆。然后去年脑袋一热,光自行车就买两个,先觉得得骑山地车,后来又觉得得骑公路车。你买了自行车之后,你还得为他买配套的周边,从头盔到灯到码表。
你感觉好像不多,但一年下来你可能就得花将近四万块钱。这一块觉得不多,那一块觉得不多,汇集到一起就变大了。
这些东西买来之后,它并没有发挥它的价值。所以我觉得不应该用“买不买”去衡量你是不是极简主义,得用一个东西“用不用”来评判。如果你那个东西在你们家里面没有把它用起来,那你就不算一个极简主义。如果你用起来,哪怕你家里面有十样二十样东西,但是你都在使用它们,那就算。
我们买了太多的东西。我觉得可能把我们家里面的东西加起来,所有的东西按件数算的话,它可能得有几千件。所以你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有时候的确会感觉到有一点不舒服。
知行合一。你了解了这个概念之后没有用。它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你切断进来的源头,处理家里面已有的东西,就差不多了。
我老家我爸妈,他们家里面房子尽管是农村,面积也挺大的,可控制的使用面积可能得有两三百平,但是你还是会觉得家里面乱七八糟的。为什么?就是他们把一辈子所汇集的物品全部都没有扔。
怎么“舍”:一些具体的建议
我认识一些朋友,他们也不了解断舍离,但是他们没有那么多东西,原因就是说他能控制好自己去购买东西的欲望。
你们家就同样的那样东西,它有三个以上,你就考虑考虑要不要把它去掉。或者是说,有的东西你即使不想立马给它去掉,比如说垃圾袋,它有几卷。如果它有三个以上的包装,你也不想把它扔掉,因为后面还用得上,那你也别扔,但是你最好就别买,一直把这个垃圾袋用完,下次再买的时候也别买太多,就比如说我一次就买一卷。
衣服就更是这样,一年没穿的衣服就不要了,把它扔掉。别想着什么以后这个质量还挺好的、没坏呀,大胆一点,勇敢一点,把它扔掉。
当然这些都说起来比较轻松,你真的要做的时候其实也挺困难的。就因为我自己,可能别的东西不多,像我笔啊文具啊这一块就挺多的。我的笔可能加起来得有50到100支。那么这些东西的话我觉得就是得扔掉,通通扔掉。
如果你家里面只有一支笔,那你可能在其他方面做的也很好,你可能也只有三双鞋、五件衣服、八条裤子。你所有东西的数的总量比较少,你找起来不就好找了吗?
无形的囤积:电子、软件与数据
另外还有无形的东西,这些有形的东西它非常分散我的注意力。
比如说我最多的时候,我拥有一个台式电脑、三个笔记本(一个苹果的、一个小米的、一个联想的)、工作室里面还有一个一体机。我有三部智能手机(一个iPhone X、一个iPhone 12、一个iPhone 16 Pro),家里面还有买了四个iPad,还有一个Kindle电子书。
你就想一想这么多东西,十几样。我不说别的,就是保持他们(充)电这些事情。你根本用不了那么多东西,但他们都有屏幕。你想要每天每个屏幕看20分钟,光这些东西你每天就得花几个小时。其实他们的价值,你用一样东西其实也都可以去实现。
我有时候讲得比较极端,就是说你如果一个人他到了一个极端的情况下,比如说你坐牢了,又或者是说来了一场意外,你们家着火了,你没有这些东西,难道你不活了吗?你放心,你一定会活得好好的。
再聊一聊软件。我说我老婆是“极反主义”,其实我觉得有时候我自己才是。
就比如说笔记软件,我用的可能不下于十款。最早从印象笔记,中间还有尝试过为知笔记、有道云笔记,市面上你能数出来的笔记,我大部分都有接触过。到后来,就用比如说Notion、Roam Research、Obsidian、Tana,还有苹果备忘录、flomo。这些新一代的,我是多有去使用,而且会在他们之间反复的横跳。
因为这些笔记软件都有一些别的没办法去替代的特点。比如说Notion的数据库、Roam的双链、Tana的超级标签。那你记了这么多笔记,结果呢?结果就是你在真正需要很急的时候去找一个东西,反而找不到。你会在这个平台找、那个平台找,就会让自己变得非常的焦躁。
我觉得我老婆她是对那种衣服啊、对这些东西的一种着迷,我自己的话其实就是在这些软件上面着迷。这也是一种非常不极简。这样会比他更难受,因为她的衣服摆在柜子里面,不穿就不穿吧,他不会成为她的一个思想负担。但你如果不停地在这些笔记当中去切换的话,他是会让你陷入到一种焦虑和不安。
数字化极简的尝试
我一直在尝试想要做得更好一些。这些年我为什么一直就使用苹果手机的原因,就是说我觉得苹果手机吧,它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它没有广告。这一点对我来说吧我觉得还挺好的。我后来去打开我爸用的小米的手机,我看了一下,我的天哪,那就是一个广告机。
还有什么呢?包括我的微信,我会定期的去删掉微信的那个聊天记录。不是说我有什么秘密,就是说我不太喜欢那个首页那里有好多好多的(列表)。(当然有的工作可能不行,因为你可能要找到当时的聊天记录)。
另外的话,我不喜欢我的微信有没有读的消息。我有个朋友,有一次他把手机给我看,我看了一眼,他在微信上面那个未读的信息的话有一千多条。我说你这个要说我的话,按照我这个强迫症,我得原地爆炸了。
另外,比如说我的相册里面的照片的话,绝对不会超过一周的。我会用那个谷歌相册去备份。我谷歌相册里面从我大概09年开始的照片,到现在十五六年了,我所有的照片全部在我的谷歌相册里面。
我觉得谷歌相册真的非常不错,因为它那个时间线很清晰。我大概差不多有2万到3万张照片,而且我还是非常的保守的。在使用这个对待照片这一块,我的逻辑也是这样。如果咔咔咔在那个地方拍了四五张照片,我没事的时候我就会去选一张比较好的,然后其他的就给它删除掉。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十五六年,现在可能有三万多张照片,平均每年也得有将近两千张照片。这么多照片你能看得过来吗?你可能会想到有一天等到我老了,然后看一看以前的照片。但是我们一直不都在变老的路上吗?难道真的等到死前那一个小时,然后就看这些吗?
你有很多照片,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看它了。所以我觉得像这一类的东西,我们应该也要进行这种断舍离。
数据囤积症:像仓鼠一样
电子类的东西,它不像你买物件需要花钱。像这一类不要花钱的时候,它所产生的垃圾会更多。包括我们储存的一些资料、硬盘里面存的这些东西,绝大部分都没有太多的价值。
我们那会上大学的时候,用一个东西叫电驴去下载。那个东西特别好,你在上面啥都能下到。然后我用电驴去晚上去挂着下载,你的硬盘呢就会瞬间的爆满。我那时候会喜欢干嘛呢?喜欢去看电影,就存各种各样的影片,存的都是那种高清的,一部电影五六十个G的那种蓝光原盘。
然后看那个豆瓣有一个TOP250,那250部电影,我可能200部都看了,不仅看了,还得把它存下来。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病。
我存那个电子书也是的。那时候我把自己的电脑里面的电子书弄得像一个图书馆一样,分得清清楚楚。好像觉得我们把这些东西存下来,我们有一天就会去看。
但事实上,我不会去停下来去看那个(存下来的电影和书),反而是今天像一个仓鼠一样,踩着那个小笼子里面的小转盘,不停地在往前滚,但是从来不会回头往后看。所以就感觉很可悲。
我所有的储存加起来(手机加电脑),我觉得可能得有3TB。3TB不算很大,有的人一个NAS可能都有5TB、6TB。我有个哥们他收藏(你懂的)几TB的小姐姐。那玩意你看一次,你不会再回头看第二次吧?别说看第二次了,谁不是快进看完了?所以说你存这些玩意干嘛?这就是一种像个仓鼠一样,不停地在囤积。
结语:十年了,我还是会努力下去
今天聊了这么多自己关于断舍离和极简主义的一些状态吧,或者说我自己的一些理解。我倒觉得就是说,我践行了十年的极简主义,我感觉做得不够好。
做得不够好,有做的稍微好一些的方面。比如说我没有太多的软件,我的手机上所有的软件加起来(加上自带的)可能不超过30个。我的手机相册的话(手机本地)也没有那么多照片。我觉得这些吧,可能是我自己做的比较好一点的地方。但是呢,也有很多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但十年过去了,我的想法还是没有变。我觉得就是说,我还是会努力地把它进行下去。其实我也是希望就是说,大家可以了解了解,不一定就是说要那样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