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殼設計師的自白
認清現實
我必須承認:我是虛假專業系統的一部分。
當公司聲稱「完全明白」客戶需求時,我知道這是謊言。當我用設計技能讓騙局看起來合理時,我知道自己成了共犯。我選擇了參與,選擇了用專業包裝平庸,選擇了讓使用者相信他們得到了價值。
這不是環境的錯,也不只是公司的問題。我必須承認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責任。我用我的技能支持了這個系統,我是這個虛假專業機器中的一個零件。
無力與嘗試
我嘗試過一些改變。堅持執行真正的使用者研究,即使時間和預算有限。在設計過程中保持透明,向客戶解釋決策邏輯。在團隊中提出不同聲音,用建設性方式表達異議。做一些個人專案來實踐真正的使用者體驗。
結果是混合的。有時得到認可,有時被忽視。有時帶來積極改變,有時毫無影響。但我學會了在不完美環境中工作,在妥協中保持原則,在小改變中找到意義。
我也學會了不要低估小改變的力量。即使不能改變整個系統,也可以影響每個接觸到的專案和人。
離開的選擇
最終,我選擇了離開。
說起來,滿有痛快的。不再需要為不相信的專案辯護,不再需要用技能包裝謊言,不再需要在工作中背叛價值觀。
但我沒有離開這個行業。問題不在於 UX 設計本身,而在於我們如何實踐它。
伴隨解脫而來的,是一種 burnout 的感覺。這不只是工作疲憊,更是精神耗竭。長期在與價值觀衝突的環境中工作,已經消耗了太多能量。當你被迫做不相信的事情時,當專業技能被用來傷害而不是幫助使用者時,這種內在衝突會慢慢侵蝕精神健康。
求職時的覺醒
到現在,我還在找工作。這是一個考驗。
求職時,回看自己的那些作品,我發現它們真的沒有什麼意義,也沒有什麼作用。都只是滿有思量的空殼。
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心設計的介面,仔細思考的使用者流程,詳細分析的使用者研究,最終都只是為了包裝一個本質平庸的產品。它們看起來很專業,有完整的設計思考過程,但缺乏真正的價值。
在準備作品集時,我試圖為這些專案寫 case study,試圖解釋我的設計決策和思考過程。但我發現自己在編故事,在為一些本質上沒有意義的工作創造意義。我在用專業的語言包裝空洞的內容,就像我在工作中做的那樣。
這讓我開始質疑自己的整個職業生涯。我真的創造過有價值的東西嗎?我真的幫助過使用者嗎?還是我只是在自欺欺人,用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來合理化自己的工作?
找工作的過程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想要什麼。我不再只是尋找一份工作,而是在尋找一個能夠讓我創造真正價值的地方。但要分辨哪些公司是真的以使用者為中心,哪些只是行銷話術,需要很多判斷和運氣。
我開始在面試中問更深入的問題:設計師是否真的有發言權?使用者的聲音是否真的被聽到?公司如何平衡商業目標和使用者需求?
面對新機會的質疑
近日,終於有幾個 remote 或 startup 的機會開始起來。它們承諾更多自主權,更直接的使用者接觸,更少的官僚主義。
但一個新問題開始困擾我:當我比較有決定權的時候,我會否也如以前,繼續做著行騙的齒輪?
我一直在批評虛假專業,但我真的能保證自己不會犯同樣錯誤嗎?當面臨商業壓力時,當需要快速交付時,當客戶要求與使用者需求衝突時,我會做出什麼選擇?
我開始意識到,問題不只是環境,也是人性。在充滿競爭和壓力的商業環境中,保持誠實需要持續努力。即使最有良心的設計師,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系統的一部分。
如果我得到更多決定權,我就有更大責任確保產品真正為使用者創造價值。我不能再把責任推給老闆或公司文化,我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結語
我不知道這些新機會會帶我到哪裡。我不知道是否能在新環境中保持原則。我不知道是否會重蹈覆轍。
但我知道必須保持警覺,時刻提醒自己為什麼選擇這個職業,想要創造什麼價值。
這個循環會繼續嗎?我會成為曾經批評的那種人嗎?我不知道。但我會努力保持清醒,記住這段經歷的教訓,在每個決定中都重覆思考「為甚麼」。
也許這就是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保持質疑,保持警覺,保持學習。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努力做一個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