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弗语是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123、华夏传统智慧探秘——“二百五”的传说

弗语是
·
【摘要】“二百五”并非普通理解的骂人话,而是一个智者寓言。故事里,一个远行求学的青年学业有成,而成为“举人”。牛头卡在陶罐里,他先出主意割牛头,再建议砸罐子,结果竟然真的将牛头取了出来。寓言揭示:华夏的圣贤书,不止能令人获得道德修养,还能令人成为不世人才。

一、寓言故事背景

Long, long ago,

古时候有个偏僻乡村,村民没文化,能数到十就算本事。村里有个孩子立志要有学问,便离乡远走求学。十几年后学成归来,人们问他学到了什么。

学生昂首道:“我在稷下学宫深造,夜以继日博览群书,学宫里的经典我都能倒背如流。我能数到二百五(250),还中了举人。”

村人惊叹:不得了,我村出举人了!

二、举人的壮举

某天举人讲经论道后,村长设宴款待举人。

席间,一个村民慌慌张张跑来:“我们用陶罐饮牛,牛脑袋伸进去拔不出来了,村长怎么办?”

村长说:“咳,慌张什么,咱们有通古博今的举人在此!”

举人慢条斯理地喝了口酒,说:“这事太简单了,把牛脑袋割下来,就拿出来了。”

村民疾去照办,结果罐子里的牛头还是拿不出来。

他又回来求教,举人再喝口酒,不慌不忙道:“那就把陶罐打碎吧。”

结果,牛脑袋真的拿出来了!

村长发视频说:“多亏我们村有举人啊,要不牛脑袋可真拿不出来了!

从此,举人便出名了,外号“二百五”

三、书呆子与二百五

在老百姓的眼里:

能够掉书袋的人:书呆子;

会掉书袋还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人:二百五!

四、华夏传统的学院派智慧

依华夏的传统理念,智慧不是从实践中来,而是从圣贤书中来:

世上无难事,熟读圣贤书

圣贤书既能培养博古通今的学者,又能解决人类所有的难题!

——2025年9月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