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NN隨筆 — 區塊鏈域名與頂級域名...與穩定幣?
網路域名與區塊鏈域名就像兩個平行宇宙,人類還在試圖處理兩個宇宙之間的碰撞關係,一時之間無解,但我覺得解法可能來自邊陲——穩定幣金融匯兌業務。
今年參加了兩次 ICANN,也與不少做區塊鏈域名的從業者喝咖啡,總覺得雙方對於彼此的認知有嚴重代溝,許多內隱(卻真正有價值)的機制其實很有機會互補,但搬得上檯面的報告幾乎都搔不到癢處。
宇宙一:萬宗歸流的網路域名
ICANN 一大部分的業務是在處理域名服務(Domain Name Service,簡稱 DNS),比如說 mashean (.) net、豆泥 (.) tw 都屬於 DNS,前者屬於頂級域名(gTLD),後者屬於國碼域名(ccTLD),後者由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發放管理。
ICANN 販售或承認頂級域名的使用權給註冊局(Registry, Ry),負責銷售域名的承銷商(Registrar, Ra)再向註冊局申請承銷,最後由使用者(Register)購買。
從 1990 年代開始,這就是一個邊界明確的生態系,可以說是整個網際網路最中心化的地方,所有域名都「必須」溯源到一把鑰匙,名為「根源區域鑰匙的鑰匙」(Root Zone KSK(Key Signing Key)),這是非常重要的信任錨點(Trust Anchor),而這把鑰匙會簽署全球 13 組根源伺服器(Root Server),然後再層層認證到數以億計的網域。
如此層層遞進的信任設計,讓你能上網(域名解析)成為一種一把抓的權力。我的體悟是有兩個:
第一,因為這種權力被控制在特定一組人身上,這一組人可以源源不絕的賺錢,堪稱網路世代的小地主。
頂級域名商,像是主掌 .com 的 Verisign 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一年淨利將近 8 億美元。而國碼域名註冊局像是 TWNIC 一年收入大約在 2 億新台幣左右,騰餘在 3 千萬左右,由於台灣的 TWNIC 是具有公營性質的財團法人,根據國庫法,賺來的錢必須繳庫。所以我終於理解 TWNIC 有辦法自我運轉之外,還可以不斷促進公共財與人才培育的原因,而 ICANN 也是一樣的道理。
第二,這一小撮人,竟然發展出非政府、非壟斷(有一點點寡頭)的「多方關係人模式」,也就是所謂的網路治理(Internet Governance)。我花了很多時間,才能有效區分網路治理與數位治理的差別。
從 1990 年代至今,ICANN 發展出了繁複的治理組織(如命名支援組織 NSO 與各種諮詢組織 AC),還有治理流程(如政策發展流程 PDP),在 2016 年還從美國商務部的管轄中出讓給形式上純粹的非營利組織管理,現在以三位一體的形式存在——ICANN治理—IANA維護—PTI法律隔離。
ICANN=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IANA =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PTI = Public Technical Identifiers
到底為何域名事業可以不被政府插手管制,如同網路事業的大前輩——電信事業一樣,反而可以從野蠻生長的狀態中取得平衡,甚至聯合起來共同與不同政府間組織(IGO)、政府組織倡議,我至今還是無法完全參透。
最主流的說法是,網路的本質就是非政府的多中心形式,而且政府一開始也不在意、看不懂,因此歷史的偶然(或說必然)讓網路能夠成為多元共治的狀態。(口號:一個世界!一個網路!)
但老話一句,多元共治的本質,就是拳頭大的業者更有權力,比如隔壁棚的瀏覽器業者講話就很大聲。ICANN 的特色是有一套精緻的流程鉗制拳頭大的人,而且拳頭大的人願意服從。這是最有價值去理解的部分。
宇宙二:野蠻生長的區塊鏈域名
剛剛說網路域名最終都可以回溯到一把鑰匙,區塊鏈就不一樣了。因為區塊鏈具有「去信任」(trustless)的特性,所以只要付點錢寫入區塊鏈的東西,都有機會很特立獨行。
區塊鏈的原始地址是亂碼,因此有人動念想出了「人類可讀的」地址服務,去解析原始地址,讓加密貨幣匯款時比較好用。ICANN 稱區塊鏈域名服務為 Blockchain Name Service,簡稱 BNS,知名的服務供應商包含 ENS、Handshake、Unstoppable Domains 等,我自己也持有 mashbean (.) eth。
老實說,我是先有了 BNS,才有了 DNS。這是因為 web2 的世代,少有一般消費者會去持有網路域名了。但有加密貨幣匯款需求的人,馬上就需要註冊一個可供辨識的地址。
ICANN 針對 BNS 議題,於 2024 年底,曾以技術長辦公室(OCTO)名義,發布了第 39 號文件OCTO-039《Introduction to Blockchain Name System Technologies》,介紹 BNS 系統。文件內容非常重要,探討 DNS 與 BNS 的「碰撞風險」(Collision Risk)。
題外話,OCTO 同一時間發表了 OCTO-040 《Introduction to Blockchain Technologies》,目的在於「除魅」介紹區塊鏈的本質,這是因為如果不是 web3 從業者,很難去討論區塊鏈與其他數位信任架構的差別,這種觀念對於 DNS 服務的變革非常重要(但世界還遠遠沒有走到這邊)。
DNS 與 BNS 之間幾乎無法融合。舉幾個例子, .eth 其實是衣索比亞的保留域名,由衣索比亞的國碼註冊局管理,但因為是三碼,所以現在也沒有提供使用,因此 ENS 是幾乎不可能取得 .eth 的頂級域名。而 .eth 是一個 NFT(非同質的代幣),只要擁有就等於租用。
Unstoppable Domains 提供如 .crypto、.wallet、.nft、.coin 的定級域名;Handshake 則有 .dapp、.satoshi、.yourbrand 之類的域名,而且要走加密貨幣競標制。這些域名都無法在瀏覽器上面打一打就跑出一個網頁,或一個服務,這是因為這些頂級網域,都不在 ICANN 的根源伺服器裡面。
可以說 BNS 是自外於 DNS 的平行宇宙,而且 BNS 本身也不只是一個宇宙。在 ICANN82 西雅圖大會中,就有人用宇宙論來分析應該要怎麼對待 BNS 宇宙,要融合,還是要有蟲洞協議來跨越宇宙。
因此人類社會又產生了鄙視鏈,DNS 業者早期認為 BNS 是來添亂的,BNS 業者認為要瓦解 DNS 壟斷體系。這幾年 ICANN 對於 BNS 的公開討論,都還是停留在如果域名重複了,會產生什麼困擾,把這些問題放在 DNS Abuse(域名濫用)的範疇。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資訊網之父李爵士(Tim-Bernes Lee)上個月(2025年5月)與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於以太坊布拉格大會( ETH Prague)對談,他表示如果再來一遍,他希望 DNS 是去中心的狀態,而不是現在這種權力累積收租的狀態。(原話:”If I could go back, I’d make the domain name system decentralized")
但我很納悶去中心模式對於網路域名發展究竟行不行得通,一來是網域不收租就沒水草,權力的博弈動不起來,因此不會有權力平衡,反而需要花更多的時間進行衝突調解,很有可能現在的平行時空是分裂的網路服務(IP連不到域名、域名沒辦法被瀏覽器讀到),或是如同歷史決定論般的,最後又回到 ICANN 的治理狀態。
被低估的宇宙三:宇宙的融合來自意想不到的端點(?)
域名宇宙的重頭戲將於 2026 展開,這是因為新通用頂級域名計畫(New gTLD Program: Next Round)明年就要開始申請或競拍了。白話的意思是,明年又可以期待有沒看過的頂級域名出現,比如黃豆泥可以花個八百萬台幣買一個 .mashean,每年再花三百萬負責維運,然後賣域名給任何人。
我與一些 BNS 業者討論他們的策略,會進場買頂級域名嗎?他們策略不同,有少數人可能會進場。意思未來輸入「人類可讀的」加密貨幣地址在瀏覽器,也可以打開錢包或區塊鏈服務,不用再仰賴外掛服務。
但其實現在可能也做得到,比如說 ENS 服務與 DNS 服務之間可以雙向解析,如 mashbean (.) eth 可以透過智能合約及 DNSSEC(一種簽章機制,如上文提到的萬宗歸流) 服務綁上 mashbean (.) net。讓我在特定服務中,即使打上 .net 結尾的地址,也可以讀到我的加密貨幣地址。
但為何現在看不到有人這樣做,個人推斷主因為信任體系根基設計不好,DNS 很容易濫用,雙向解析設定有一定門檻,而且說真的「目前」沒人會想用網域來打錢朋友。
全世界數位世界既成的信任架構並不多,一個是剛剛提到的網域信任機制;另一是前陣子中華電信出事的網頁憑證,屬於「內容與連線安全」的信任,由瀏覽器內建的「根憑證清單」決定,只有被 Google、Mozilla、Apple 等瀏覽器信任的憑證機構(CA)所簽發的 SSL/TLS 憑證才能進來;還有政府核發的身分證件最近也在快速數位化,也屬於中心化的憑證;最後當然還有自發的去中心金鑰對,某種程度上也融入了這廣袤的信任世界,其中的佼佼者當然是區塊鏈世界。
BNS 與 DNS 兩種價值體系有無可能整合,短期內我認為需求並不大,除非有不得不(令人怦然心動)的新需求出現,網域的典範轉移就會出現。不然一邊收收租,動態抗衡各種惡勢力就夠忙了,另一邊還在傳統軟體新創的融資世界踽踽獨行,沒啥力氣與傳統網域進行學術討論,hack PDP。
但我覺得有一種可能性不能忽略,就顛覆傳統金融的域名系統,這就是區塊鏈之所以出現的初始目標了(中本聰曰:顛覆華爾街)。
金融的信任體系是整個網際網路信任史的平行線,可以說是另一種寡頭權力體系,而且肥水比網路域名事業大不知道多少倍,國際匯兌業務被層層把控,水又更深了很多。
不過最近穩定幣產業獲得了非常高的關注度,除了 Circle 成功在美上市,股價直直升,Tether 甚至孫宇晨的 Tron 都在快馬加鞭,一時之間資源又會集中在穩定幣業者身上。穩定幣業者可以說大幅降低了國際匯兌的成本,同時又快速的往既有金融體系、既有法遵靠齊。其創新方向已經脫離了「科技改變世界」,而是「權力創造財富」的狀態。
回頭來預測,我覺得穩定幣業者反而是最有需求買下頂級域名的產業。 .pay 已經在十年前被亞馬遜買下來, .cash 也沒了,或許是 .wallet 或是 .bank 之類的頂級域名。
買頂級域名,原因不是要拿來做開心農場收租,這是舊時代的玩法,而是買下整套 ICANN 運作成熟的信任根源,將「網域作為一種銀行帳號」。此時網域必須具有唯一性與不可轉換制,或者在頂級網域範圍內達成「可信任卻自動化的匯款」。
BNS 之所以做不到,是因為 BNS 立足在「去信任」的區塊鏈網路上,少了信任根源,BNS 服務商顯然也沒有要肩負如此巨大的世界級問題,而且短期內都處理不了與 DNS 的碰撞風險。
反倒是穩定幣供應商已經成熟到上了權力遊戲的牌桌,對於新金融體系來說,DNS 整套信任系統是一個解決方案,而不是追尋的理想,這時候就是很有理由來參與競標了。因為需要持有頂級域名的權限,同時兼具註冊局、承銷商與支付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角色,才可能重塑域名的管理。路徑上雖然走區塊鏈支付網路,但更多的需求是為去中心支付多一層信任保障,此時以八百多萬台幣買一個頂級域名與其後附帶的信任體系,就一點都不貴了。
所以我猜測明年度的頂級域名申請,會有穩定幣服務提供者參與,或者對於此題有遠見的創新者會進場,然後被併購。(不負責任猜測,就當作是胡言亂語)
結論
文章談及 DNS 與 BNS 各自脈絡,得出域名(web1.0)與區塊鏈(web3)的平行宇宙短期內難以融合的結論。但隨著穩定幣業者成為新金融體系的破壞者,他們可能成為下一波頂級域名競標中意料之外的參與者。未來的網域可能不只是網路治理的數位身分,也有可能成為可信賴的金融治理,為全球支付帶來新典範。
到時候 BNS 就是 Bank Name Service 了。btw,這一點也不去中心化,但總覺得就是會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