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黃哲斌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台灣有線電視見證者 詹怡宜的記者魂

黃哲斌
·
·
很少寫稿寫到起雞皮疙瘩,但寫詹怡宜的故事時,我起了兩三次雞母皮。《天下》週年特刊以「職人精神」為主題,希望找一位新聞界代表,大家都想起宣布退休的她。我跟詹怡宜聊了三小時,也透過幾位共同朋友,確認她一直試圖守住球門底線,代價是32年青春,以及遮不住的眼袋(她自嘲)。
進TVBS第一年,害羞又沒自信的詹怡宜,與攝影外出採訪。(詹怡宜提供)

TVBS開台第一號記者,《一步一腳印》主持人,兩座金鐘獎得主,這是外界對詹怡宜的印象;害羞的班長,差勁的主播,沒自信的主管,這是詹怡宜的自我評價。即將卸任新聞部副總經理,她說:「我常覺得自己是冒牌貨。」

34年職涯,有線電視教科書等級的見證者,詹怡宜要退休了。下一站,台大新聞所專任教師。

台大政治系畢業後,詹怡宜原本想當學者,白天申請留學,晚上在《中國時報》當編譯,「那是電報時代,主管撕下一頁外電交給我,我一手翻英文字典,一手拿筆寫在稿紙上。」

她有天在公車上,旁邊有個穿西裝的上班族,正翻閱《中國時報》國際版,詹怡宜心想,「啊,他要看到我掛名的新聞了。」這種默默影響陌生人的震撼,意外翻轉她的職業選擇。

拿到芝加哥大學公共行政碩士學位,她發現,與其苦寫論文,自己更喜歡與普通人溝通,於是寄了履歷到各報社,強調自己政治系畢業,能勝任政治記者。事後回想,她覺得很丟臉,「我根本不了解記者這一行。」

幸運的是,那是報禁開放初期,各報求才若渴,她接到《自立晚報》主管的電話,如願主跑內政部,一年後,被挖角到《聯合晚報》。

有陣子,詹怡宜萌生退意,因為性格內向,不善社交,面對陌生人經常尷尬。有次,她目睹一名記者「一屁股坐在次長辦公桌上,隨口問『次長,最近忙些什麼?』一面直接翻看桌上公文。」詹怡宜瞠目結舌,開始懷疑人生。

有位前輩得知她的迷惘,舉了兩個政治記者為例,一是陳柔縉,「跑考試院這種冷門路線,有辦法跑出一大堆故事,還寫成一本書」;一是陳裕鑫,「很有禮貌的記者,到處說謝謝,規規矩矩請教新聞,照樣成為好記者。」

詹怡宜心底有了兩個典範,相信「不必偷看公文,也能跑新聞」。1993年,TVBS開台,她成為台內第一個記者。

有線電視改變電視新聞的定義,不像老三台,「第一則總統接見誰,第二則副總統接見誰,第三則行政院長接見誰」,TVBS新聞節奏快,畫面敘事強,還引進SNG現場直播;加上政治生態變化,創造有線新聞台的沃土。

詹怡宜舉例,她當時跑台北市府,剛上任的市長陳水扁突襲各局處,點名哪些公務員遲到,「三台不會播這種新聞,我們也知道他在表演,」但是,厭膩了官式報導的台灣觀眾,以收視率熱烈支持。

隨著組織擴張,詹怡宜被任命為政治組主管,但她一點都不開心。

她找上老闆邱復生,講了自己小學的故事,「老師看我功課好,指派我當班長,但我很害羞,不敢大聲整隊,只好拜託上一任班長,幫忙吆喝維持秩序;久了,老師跟同學都忘了我是班長。」由小看大,她自認不適合當主管。

邱復生起初沒答應,詹怡宜勉強撐了兩年,如願卸任,一面當夜線主播,一面摸索做專題,意外開墾一條林間小路。

當時,有線新聞台還沒有製播大型專題的經驗,詹怡宜挑選五條河川,系列報導水資源議題。她發現,一旦跳脫日常新聞路線,不再需要絞盡腦汁「找畫面」,投入現場,讓大自然說話,「原來影像這麼強大。」

這個名為《大河戀》的系列專題,不但創造口碑,也為她抱回第一座金鐘獎。然而,第二次職涯重大挫敗,與第二波新聞事業高峰,同時等著詹怡宜。

TVBS開創有線新聞熱潮,也開啟收視率的瘋狂割喉戰。2003年,當家主播張雅琴跳槽《年代晚報》,詹怡宜臨危受命,扛起黃金時段主播,收視率明顯落居下風。

台內發起搶救大作戰,先建議她每天都穿毛茸茸的外套,打造特殊風格;後來找了岑永康、張珮珊夫妻,搭檔三主播,「每天都在旁邊看他們吵架」,詹怡宜打趣回憶。

有段時間,詹怡宜都穿著毛茸茸外套上主播台。(詹怡宜提供)

然而,那是許純美、柯賜海主宰新聞話題的年代,收視率決定一切,詹怡宜黯然交棒。台內高層顧及她的顏面,放手讓她做最擅長的影像專題。詹怡宜與兩位攝影記者租了一輛九人巴士,「車子開出台北那一刻,我覺得好開心,又回到記者採訪工作。」

這正是《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的誕生背景:在收視率戰場認輸的主播,卻在記者田野找回自己的賽道。

延續《大河戀》的經驗,詹怡宜維持讓現場說話、讓小人物說話的風格,她總是能找到真誠坦率的主角,講述精彩的故事。

有次,她聽說花蓮山區有位郵差,為了讓偏鄉住戶一早出門前,就能收到掛號信,於是,每天凌晨三點就起床送信。詹怡宜打電話給這位70歲的郵差陳英欽,請求採訪,對方謙辭,但她聽出語氣半推半就。於是,他們午夜從花蓮市區開了兩小時的車,一路開進玉里山裡的卓溪鄉。

果然,凌晨三點十五分,陳英欽拉開住處鐵門,看到守候門外的詹怡宜,略顯吃驚,但只淡淡說,「這麼早啊」,同意他們尾隨送信,一面受訪,一面讓鏡頭捕捉沿途人情百態。這則故事〈最早起的郵差〉,後來典藏在郵政博物館裡。

製播《一步一腳印》期間,詹怡宜(右)採訪各行各業職人。(詹怡宜提供)

詹怡宜感慨,台灣民間有許多可愛的素人,他們不怕鏡頭,樂於表達,「我採訪小人物時,深刻感覺到,這些人明明講話很風趣,又很有想法,為什麼他們都拿不到麥克風?為什麼麥克風要交給我們覺得很奇怪的人?越奇怪,我們就越要交給他,然後,大家看得很開心。」

隔年春節,《一步一腳印》被排進特別節目裡;然而,對手頻道邀請許純美上節目,毫不意外,對方的收視率贏了。

生存焦慮,廣告量壓力,讓新聞台競爭白熱化,追求聳動、疏於內控,兩年後,收視率狂潮的反撲,也燒到TVBS身上。

瀝青鴨事件、周政保造假影帶接連爆發,重創TVBS聲譽,台內高層紛紛下台負責,一直身居第二線的詹怡宜,被推出來擔任新聞部總監。身為開台元老,詹怡宜無法拒絕,但她始終無法自在。

當她讀到臉書前營運長桑德伯格的自傳《挺身而進》,書中提及,身為一名女性主管,每天走進男性主導的職場裡,都覺得自己是冒牌貨,詹怡宜心裡大聲附和,「天啊,我懂。」

她眼前的,不再只是收視率競爭,數位媒體、社群網站崛起,搶走注意力與廣告量;社群風向與政治極化,壓縮新聞媒體多元平衡的空間。挑戰紛至沓來,詹怡宜無力扭轉整個生態,但努力想守住底線,「我只能要求不造假,不誇大,不能沒有查證,不要為了效果擺拍,不要變成公關行銷的工具。」

即使行政工作繁瑣高壓,21年來,詹怡宜始終不放棄擔任《一步一腳印》主持人;三年前,她開始到台大新聞所兼任實務教師。

力邀她開課的前所長洪貞玲指出,近年新聞獎評審過程中,發現TVBS團隊合作的新聞表現特別突出,詹怡宜善於協調的人格特質功不可沒;此外,詹怡宜長期擔任衛星電視公會的自律委員主委,在高度競爭關係下,盡力推動業界自律,自身也將新聞當成終生志業。

如今,詹怡宜放下重擔,接續大學時期的夢想,回校園當學者。

當被問到,離開工作32年的電視台,是否不捨?她笑說,「每週五下午,《一步一腳印》錄影,化妝師努力遮蓋我的眼袋,我心裡都想,該退休了,下星期我就不想錄了。」

既無留戀,若時光倒流,重新選擇,那個害羞、沒自信的年輕女生,面對當前媒體生態,還願意投身新聞工作嗎?詹怡宜語氣懇切:「我不確定自己是否還會做32年,但我仍然想當記者,而且,我會享受那個過程。

【小檔案】詹怡宜(1966年生,TVBS新聞部副總經理)

榮譽/
.2000、2005年金鐘獎得主

.採訪主持《一步一腳印》21年,超過900集

金句/記者應該是虛心發問的一群人,寫出問題,找出答案,為時代留下真實紀錄。

原刊於《天下》週年特刊更多職人故事連結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