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盯著輝達,這3家AI存儲,股價漲幅是輝達的4倍!
AI程序的每一次計算和交互,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需要大量的存儲設備,而雲端硬碟的數據最終都需要實體硬碟來保存。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3家公司,是成立半個多世紀的老牌存儲巨頭,AI時代到來,又讓他們煥發新生機。微軟、谷歌、亞馬遜和META這些雲儲存巨頭,也早早對存儲設備下手,瘋狂買入。
這3家公司,2025年,股價漲幅分別高達,123%、149%、151%;最高漲幅是輝達年內股價漲幅的4倍。不少投資者甚至發問:難道AI數據的盡頭是AI存儲?已經1倍多漲幅的3家公司,現在還有買入的機會嗎?本文就來告訴大家答案。
AI存儲系統的構成
如果說AI算力是鏟子,代表生產力工具,那麼AI存儲就是水,屬於必需品。
當下全球存儲設備,正在被瘋搶,陷入供不應求的狀態。這場瘋搶之中最大的受益者,毫無疑問是WDC、STX和MU這3家老牌存儲巨頭。
在正式的介紹他們3個主營業務之前,我們要先弄清楚3個概念,這對於理解3家存儲巨頭的主營業務非常關鍵。
什麼是機械硬碟(HDD)?什麼是固態硬碟(SSD)?以及什麼是存儲芯片?
1、HDD
機械硬碟很好理解,經常說的電腦硬碟,就屬於機械硬碟,它使用磁性碟片和機械臂讀寫數據,優點是容量大成本低,缺點是讀取速度慢,而且容易受到設備震動等影響。例如筆記本電腦摔了一下,突然硬碟打不開,所有資料都看不到,就是硬碟因為設備的巨大震動,出現了鬆動或損壞。
消費級的HDD用於家用電腦或者辦公電腦,那AI數據存儲用哪種HDD呢?其實是用企業級的HDD,針對數據中心大量數據存儲,專門做出優化。
HDD 的發明可追溯到1956年,由IBM 工程師團隊開發出第一款商用HDD,那現在都2025年AI時代了,為什麼還用這麼老土的東西?
其實發明早,不一定就會被時代淘汰,最機械的往往是最安全的,HDD能夠在斷電後依舊保留數據,不依賴網絡,比較安全,適合重要的冷數據存儲(不怎麼調用的數據),關鍵是便宜儲量大。
目前最先進的HDD採用熱輔助和微波輔助磁記錄,單個容量可以突破100 TB,預計2027年投入商用。
2、SSD
SSD則是我們經常說的固態硬碟或內存條,熟悉電腦的朋友,對於HDD和SSD都非常的清楚,雖然這2種存儲方式,都是非揮發性數據存儲設備,但SSD採用的是閃存技術,這使得SSD在速度、耐用性和功耗上遠優於傳統 HDD,其實現在的電腦基本上都選擇SSD存儲,很少會有人安裝HDD。
提到SSD,就不得不提到存儲芯片了,HDD由於是機械式的讀取,完全不需要用到存儲芯片,雖然HDD裡面確實有緩存芯片,但這些芯片容量很小,只用來暫存讀寫數據、緩衝指令和校正錯誤資訊,確保數據傳輸順暢,不用於數據存儲。
但SSD必須用電信號讀取,因為數據是以電荷形式存儲在閃存芯片中,所以SSD的存儲方式需要用到存儲芯片。
這也是為什麼SSD比HDD讀取數據更快,SSD的工作方式也比HDD要複雜的多。
SSD的主要構成有:NAND 閃存芯片——SSD的存儲單位,主要負責存儲數據,讀取數據;
控制芯片——SSD的大腦,管理數據路由、校正錯誤和均衡磨損,確保每個區塊使用次數均勻。快取芯片(DRAM)——暫存數據,提升隨機存取速度。
當SSD存取數據時,控制器直接定位頁面,但NAND 需要先擦除區塊,再重寫,這個動作對於SSD的使用壽命有影響。
同樣SSD也分為消費級和企業級,消費級就是家用辦公電腦的普通固態硬碟;企業級則是雲端數據庫經常使用的存儲設備,但SSD比對HDD,還有一個軍工級,或者說是工業級,針對特殊行業專門研發,例如軍工,軍工級的SSD能夠適應複雜的戰場環境,具有良好的防震功能。
HDD:機械讀取,儲量大,成本低,耐用性較差,怕摔,運轉時功耗高,散熱差,無主力存儲芯片,有緩存芯片(DRAM),適合大容量,有一定安全需求,不經常存取的冷數據。
SSD:芯片讀取,儲量大,成本高,耐用性好,運轉功耗低,散熱好,NAND 閃存芯片和DRAM緩存芯片,適合容量適中,高頻存取的熱數據。
目前的AI數據存儲市場以SSD為主,HDD為輔,2者互補的格局。
以上提到的NAND 閃存芯片和DRAM緩存芯片,是目前存儲設備的主要芯片。
那它們2個到底有什麼區別?
NAND 閃存芯片非揮發性,斷電不丟失數據,適合大容量長期存儲,容量越大價格越貴,而且大容量,需要先進製程才能發揮作用。
DRAM 緩存芯片,具有揮發性,斷電丟失數據,存儲容量小,成本相對較低。
目前NAND 閃存芯片,佔存儲芯片市場約 60%的份額,因其高密度存取數據的特點,適合 AI工作負載。
如果大家理解比較困難的話,舉一個例子,DRAM 緩存芯片相當於一個資料櫃,處理資料的速度快,但是容量小,而且只處理眼前的資料,一斷電就清空所有資料。
NAND 閃存芯片相當於一個資料倉庫,對比DRAM,它的處理速度稍慢,但它可以長期保存,斷電也沒關係,而且隨時可以調取資料。
完整的AI數據存儲流程是:DRAM高速處理數據,然後給到NAND存儲,熱數據隨時可以調用,如果是冷數據,則直接給到HDD機械硬碟,這樣的流程既可以保存短期數據,也可以保存長期數據,而且可以快速大量處理各種數據,來應對前端AI應用的海量計算。
如果你已經聰明的理解了以上的各種複雜信息,那麼接下來存儲3巨頭的主營業務,就變得非常簡單了。
WDC、STX、MU主營業務詳解
1、WDC
WDC成立於1970年,專注於開發、製造和銷售機械硬碟(HDD)。
不光賣存儲,還提供數據存儲設備解決方案,涵蓋企業級存儲和消費級存儲。
WDC其實最主要的合作商就是輝達,因為輝達是算力巨頭,對於存儲的需求非常大。
例如WDC的DC SN861 SSD支持 NVIDIA 的 GB200 NVL72 系統,用於計算密集型 AI 環境,提供高性能存儲以加速AI 模型訓練,這個主要是用於大模型。
與 NVIDIA 合作的 GPU Direct Storage 技術,縮短數據傳輸延遲,擴展AI 工作負載規模,這個是增強大模型的負載能力,更快的數據處理和更多的同時在線。
如果你以為WDC,在AI時代只是一個存儲倉庫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它能將存儲嵌入AI流程,確保兼容性並優化 GPU 利用率。這就意味著存儲設備,在實打實的參與AI計算,並且優化GPU的處理速度,以及存儲空間。
這就是為什麼,輝達這種賣鏟子的,會和WDC這種賣水的合作,你用鏟子挖礦,挖累了總得喝水吧,你要利用GPU訓練大模型,那必然要處理海量數據,那這些數據,是不是得一邊處理一邊分類存儲,如果不優先處理數據,AI模型就沒有辦法訓練。
所以AI無論怎麼發展,都繞不過WDC,當然WDC最大的優勢也是它最大的劣勢。根據2025年報顯示,WDC主營業務只有HDD,營收95億美金,佔比100%,也就是說目前WDC的收入全部依靠HDD,400多億市值的公司,單一業務會導致營收難以有大預期。
其次是WDC和輝達捆綁太深,沒有和其他AI大廠深入合作,雖然幾個雲巨頭確實有購買它的部分設備,但大規模的合作實際上並未展開。
2、STX
這種情況,很容易因為輝達的影響導致WDC被瘋炒,但實際的股價遠遠超過自身價值,如果將來輝達減少對WDC的需求,轉用其他同行存儲設備,則屬於突發性大利空,暴跌會將股價打回原形,這種情況經常在科技股上發生。
同為存儲老廠的STX,路子走的就比WDC要寬一些,主營業務直接定位:大規模容量存儲;其中包括企業級HDD和SSD,針對數據中心和雲端應用做出特殊優化。並且成熟的使用HAMR(熱輔助磁記錄)技術,以實現更高的數據密度和更快的能源效率。
雖然STX的主要合作對象也是輝達,但和WDC主營HDD相比,STX就聰明的多,它把HDD和SSD組合成存儲方案,打包賣給輝達,例如輝達需要一個30TB的存儲設備,來支持GB200的高速計算,那麼STX就把HDD和SSD組合成一個存儲方案,在達到儲量要求的同時,測試存儲方案與GB200的適配度,以此來支持AI訓練、推理和數據管理。
深度捆綁輝達的同時也和其他AI公司合作,2025年9月與網路安全公司Acronis建立戰略聯盟,開發AI驅動的數據保護解決方案,主要針對雲端和邊緣AI工作負載。
與Zero Point Technologies公司合作,聚焦實時數據壓縮技術,提升AI存儲效率。
雖然以上的公司都是一些初創公司和小公司,但STX很明顯是在投資未來,在當下不要小看任何一家AI的初創公司和小公司,因為這是風口,一夜飛天真的不是夢。
從業務模式上,我們就可以得知,WDC的利潤是比不上STX的,可能有投資者不相信。那我們看數據:WDC近一年的平均淨利率12%;STX近一年的平均淨利率18%。
STX比WDC高出6個點的平均淨利率。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每賣出100美金,STX比WDC多6美金的收入,別小看這6美金。賣10億美金出去,STX比WDC多6,000萬美元的利潤,你還覺得這6美金的差距小嗎?
曾經的WDC擁有最強的閃存業務,因為在2016年收購SanDisk,但2025年2月24日閃存業務被分拆出去,SNDK獨立上市,已經和WDC沒有關係,上市後的SNDK一年漲幅高達853%,是WDC股價漲幅的5倍之多。曾經的老大哥,成為了小弟的追隨者,很明顯,AI應用更傾向於使用SSD,因為它調用熱數據更快,也更加適合高頻高負載的AI運算。
3、美光
最後美光,不僅僅業務範圍的廣度和深度,都超越前面2家,更重要的是,美光是這3家存儲老廠中,唯一一家做存儲芯片的公司,也就是說WDC和STX的HDD以及SSD,都需要用到美光的NAND芯片和DRAM芯片。
美光的存儲業務不光涵蓋數據中心、雲計算、AI/ML,還有汽車和消費電子,是唯一同時能夠製造,三大主要記憶體的公司。
三大主要記憶體是什麼?
其實就是DRAM、NAND Flash 和 NOR Flash,最後一個NOR,介於DRAM和NAND之間,它可以像DRAM一樣執行快速隨機存取,讀取速度極快,但容量比DRAM要大,比NAND要小;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加速版本存儲體量比較小的NAND,因為它也是非揮發性的。
美光的主營業務基本分為4大塊:
1、CMBU:專注於超大規模雲端客戶,提供高頻寬記憶體(HBM)和先進DRAM解決方案,支持AI訓練和雲端工作負載,營收佔比36%;
2、MCBU:涵蓋智慧型手機、筆電和其他裝置的記憶體需求,支持行動AI和邊緣計算應用,營收佔比31%;
3、CDBU:針對企業級數據中心客戶,提供大容量存儲和記憶體產品,如SSD和DRAM,優化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效率和可擴展性,是AI基礎設施的核心支柱,營收佔比19%;
4、AEBU:專注汽車、工業、IoT和消費嵌入市場的記憶體與存儲解決方案,如NOR Flash和DRAM,適用於自動駕駛和邊緣AI計算,營收佔比12%。
綜合以上的信息可以得到,美光的業務並不完全依賴AI存儲,即便做不了AI數據中心業務,它還可以賣給雲儲存公司,還可以賣給電子消費產品,這對於只能和AI存儲合作的WDC以及STX來說,MU的護城河才是真的護城河,市值也比WDC和STX高了5倍。
當下關稅風雲再起,不確定性因素大大增加,這3家公司股價已經來到高位,是否還有買入機會?
WDC、STX、MU買入機會分析
本想在機會出來之前提早通知大家,但是文章發布時,WDC的股價又漲了上去,聰明錢的實盤賬戶在美股10月15日下跌之際,成功抄底了WDC,目前還在持有。
需要注意的是WDC目前處於歷史新高,著重注意120、115的位置,看能否站穩上車。
STX的走勢則比WDC更容易買入,雖然它也已經歷史新高,關注219、210的關鍵位置。
MU就更硬氣了,本週股指大跌,它都沒怎麼跌,而且緊接著創出新高,走勢比WDC和STX還要強勢,關注194、179關鍵位置,MU雖然強勢,但目前性價比不高,它要出現非常大的回調,利潤空間才比較大。
綜合以上的信息,目前優先關注STX、其次是WDC,最後是MU,需要注意的是WDC和STX馬上10月30日之前出財報,注意不要去刻意賭財報,風險敞口大,完全沒必要。
或許發佈文章的時候,以上給出的關鍵位置,跌破或者漲超了,但回調買入點位短時間依舊有效,聰明錢的策略是不考慮追高買入,價格只要回踩到相近的位置有企穩的跡象,大家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輕倉進場。
以上的交易觀點,純屬個人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美股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要量力而行,帶好止損,最後請關注聰明錢,我們下次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