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Offton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富人也买保险?别被忽悠了,那根本不是保险

Offtone
·
真正的风险管理,不在保单里,而在系统、工具和布局中

你可能在朋友圈见过无数句:连富豪,精英都买保险,你还不买吗?或者听他们说过,哪个富人认可保险,哪个富人为保险站台,哪个富人自己买了保险。
看起来好像有理,其实荒谬。
真相是:富人从来不靠一份保单抵御风险,他们玩的,是另一套结构游戏。


有些人为了让大众更好理解,会模糊地说“信托就是高阶保险”,这其实是一种偷换概念,其实富人需要的不是保险本身,富人需要的只是保险的功能,而保险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当风险降临时候,提高自己的应对风险的能力,或者降低风险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首先第一个大误区。富人搞得那个不是保险而是信托,信托并不是保险,而是有些人为了更加方便大众了解,简单地说是保险的一种。

或者有一些二三流的媒体甚至保险公司为了宣传自家保险产品,所以就拿着信托来偷换概念,强行劫持信托,强行制造一种连那些精英都买保险了,身为普通人的你还不买吗?的那种感觉。

因为如果说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我开摩托车给自己带个头盔,或者我的摩托车一年去检查两次,那也算是提高自己应对风险的能力。为什么他们不拿头盔宣传?


如果你关注过香港的明星或者富豪,他们自己在搞自己的遗嘱的同时,他们还会搞,我的大老婆继承什么,我的小老婆继承什么,我的儿子儿女又继承什么,其实这些内容不全是来自遗嘱,而是来自家族信托。

所以你才会看到,即便设立了遗嘱,很多富人家庭依然会陷入争产风波——因为

真正的分配规则写在信托里,不在遗嘱上


这里简单讲一讲信托,就按照一般的来说。

首先信托并不是保险产品,所以它不会有人过来找你推销,如果你有信托需求全部都是你自己去找的。如果你遇到搞信托的推销,那你就要小心了,要么就是诈骗,要么就是打着信托的名义去叫你买其它理财产品。

因为信托的启动资金至少是一百万到两百万之间,具体要看信托公司的规定。如果你去成立一个自己的信托基金,你还要说明你这个基金是干什么的?想给谁用的?你这钱哪来的?等一系列的审核。

就拿香港明星梅艳芳举例。她自己成立的信托,就是每到一个固定时间点,她的母亲就可以从她的这个信托基金里面拿去一部分的钱。而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了应对她母亲嗜赌成性的风险,不至于一下子就把财产给输光。

如果中间她的母亲不服想去打官司,其实是没用的,可以说基本败诉,她的代理律师为她争取的顶多是,一次能不能拿多一点?或者如果提前用完了能不能预支,如果遇到疾病意外怎么办?等等的这些边角权益。如果说是撤销信托直接把钱全拿走是不可能的。

如果更加专业和高级的信托,是直接有一个一对一的专属团队去直接服务的,团队的人包括一些精算师,会计师,信托管理人,律师,投资顾问等专业人才,这些人的工资都是直接从这个信托基金里支取的。如何分配,分配的额度,分配给谁,要达到什么条件才能拿到钱,这些全都清清楚楚地在信托里写着。

信托真正强大的地方在于,它可以高度自定义,提前设定风险应对逻辑,哪怕当事人已经过世,财富也能按条件有序分配。

第二个误区就是,其实富豪自己就已经具备了很强的风险应对能力,就比如李嘉诚,关注过香港新闻的应该都知道,李嘉诚的儿子曾经被绑架两次,第一次给钱了事,第二次则是动用关系把绑匪给抓了。

所以你看到了吗?富人掌握的资源、系统、人脉,足以让他们面对巨大风险时不用依赖保险也能应对。保险的本身对他们来说,只是其中一种功能组件。

他们需要的只是保险的功能,例如多雇佣几个保镖,在自己住的地方弄更多的安保措施,汽车是否足够安全等。


所以说富人他们要的不是保险本身而是保险的功能,而这种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难道不是谁都应该具备的吗?而保险产品只是其中一个选择而已。

如果我们连功能与商品的边界都没搞清楚,那就只是交了智商税,还心甘情愿。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