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雷根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三十歲人生的沉沒成本

雷根
·
·
人生去到三十歲左右,是的,總會遇到一些事情、問題,你努力了,但是回報未必即時出現。此時此刻,你應該去或留呢?這個念頭像一根刺,總在深夜隱隱作痛。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你過去每一個選擇疊加起來的總和——那些放棄的機會、走錯的路、投入卻無回報的感情與時間。

人生的沉沒成本千百樣,而職業的成本最是具體,最是實在。你在一行業深耕五年,但是發現前景黯淡,遇上大環境經濟出現問題,你開始會對自己的選擇有所保留,應該繼續,還是忍痛放棄。別人建議你不如轉行,但這意味著你必須要從頭來過,過去累積的資歷化為烏有。那五年不只是時間,還有你為考取專業證照熬的夜、為建立人脈喝的酒、為熟悉產業付出的心血,而其他人經過的五年,累積的成果已把你拋離了。

 然而,職場問題已經是最容易解決,轉工轉行再進修也許可以。如果是關係的沉沒成本可以是你最不想面對的事,卻隱隱地在你的人生中出現。也許你聽過你朋友有一段七年的感情,明知不合適,卻因投入的青春而難分難捨。那些一起供的樓、養的狗、交疊的朋友圈,都成為分離的枷鎖。他害怕的不是失去那個人,而是承認這七年的選擇是個錯誤。你看著他,你心知肚明,其實你也是一樣。

 人一旦到了三十,自我認同和自我質疑同時出現,但同時矛盾地存在。你一直以「勤力的專業人士」自居,為此放棄了畫畫的夢想、錯過了深愛的人、壓抑了真實的性格。到了三十歲,這個「人設」的成功卻讓你感到虛無,工作、家庭和生活使你burnout,無他的——你發現自己活成了一個精美的標本,而非鮮活的生命。

 筆者有個朋友剛剛三十,他跟我說人生必須要認清「投資」與「消耗」的本質。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我們常錯把「消耗」當成「投資」。真正的投資是會隨著時間產生複利,如學到的核心技能、養成的健康習慣、建立的深度關係。相反,純粹的消耗只為維持現狀而不斷付出,如為不適合的工作透支健康、為錯誤的關係虛耗情感。三十歲的智慧,就是學會區分二者。那些已無法帶你走向更好未來的過去付出,無論多麼沉重,都只是「消耗」,理應放手。

 三十歲的獨特優勢在於,與二十歲相比,你擁有了辨別方向的智慧;與四十歲相比,你仍有重新開始的體力與時間。這是人生罕見的「既有判斷力,又有行動力」的黃金交匯點。那個轉行從零開始的朋友,用了三年就追上過去的職級,卻找到了工作的意義;那個勇敢分開的同學,在三十五歲遇見真正契合的伴侶,才明白過去的將就是多麼委屈自己。

想轉行的,不必立刻辭職。可以先上在線課程、接案兼職,用最小成本測試新方向的可能性。當新道路顯現出足夠的吸引力,放棄舊路的心理門檻自然降低。學習重新定義「浪費」,那些看似浪費的經歷,往往塑造了獨一無二的你。失敗的創業讓你更懂風險管理,痛苦的感情讓你更清楚自己要什麼。這些「廢棄物」其實是滋養未來的養分。

三十歲的沉沒成本,像是你為成長繳交的學費。它貴,但並非毫無價值。真正的失敗不是繳了學費,而是繳了學費卻沒有畢業。站在三十歲的門檻上,與其繼續為沉沒的成本哀悼,不如開始計算未來的機會成本——「如果我現在不行動,三年後會失去什麼?」

人生的棋局才到中盤,遠未到定局之時。你最珍貴的資產不是過去投入的,而是未來可期的。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