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焦虑与自洽的深入拉锯战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困扰:自由时间似乎太多了,多到让我感到焦虑。
乍一听,这似乎是凡尔赛式的烦恼。和许多朝九晚五的上班一族相比,我的工作时间确实少得可怜。每周只有周末两天是全天工作,周四和周五加起来也只有短短四个小时。粗略算下来,一周的工作时间可能还不到20个小时。剩下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可以自由支配。
按理说,应该很享受这种状态。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照顾家庭,而且收入还行,比去公司上班强。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这种轻松自由的生活。
但奇怪的是,我做不到。
自由时间越多,反而越不自由?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和我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观点不谋而合:当一个人的自由时间超过某个临界点时,反而会感到不自由。
比方说我们工作了一周,迎来了周末,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期待。但如果反过来,一周只工作两天,休息五天,反而会觉得不安,甚至产生“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的念头。我就是这样,当我有大把自由时间的时候,那种虚度光阴的感觉就会像藤蔓一样缠绕着我,让我越来越焦虑。
每天都想做点“大事”,但一天下来,除了接送孩子、做饭这些在我看来“不重要”的琐事,好像没什么根本。这些琐碎的事情让我觉得没有成就感,日子过得浑浑噩噩。这种感觉,让我对自己的生活越来越不满意。
目标模糊,是焦虑的根源
想了很久,觉得这种焦虑感很大一部分来自目标的援助。
我有很多长期的愿望,比如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好,能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但这些愿望都非常模糊,却没有被拆解成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小目标。这导致我空有愿景,没有落地的道路。当内心的高期望和现实的模糊,形成巨大的差距时,焦虑感自然就来了。
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没有太多的期望,每天打游戏、刷剧,反而可能不会觉得空虚。但对我来说,内心那个“希望自己越来越好”的声音一直在提醒着我,而我清楚地知道从何下手。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必须制定具体的计划,把那些大的愿望拆解成具体的行动,让它们变得更加可见、可行。
主要分为三部分:
工作:明确每周要在工作室投入多少时间,以及需要哪些具体的教学和管理任务。
副业:规划每周在副业相关工作上投入的时间,以及要完成的制作或销售目标。
生活:把家务、自我学习、运动等内容细化。比如,每周要读多少页书,每周要运动几次,这些都要有明确的量化指标。
有了这张“地图”,我就能知道自己每天、每周、每月该往哪个方向走,而不是目前盲行。
效率工具的陷阱与焦点
然而,现有的计划还不够。我发现自己还面临着另一个巨大的挑战——中断机制。
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比如读完一本书,但平常在开始前就被其他事情干扰了,尤其是手机。刷短视频、看娱乐八卦、浏览国际新闻,这些形象消遣的行为,其实无形中偷走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各种生产力工具之间来回切换,试图找到那个“完美的工具”来解决我的问题。从各种应用程序到纸笔,我几乎都在尝试过。但最后发现,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了研究和管理工具上,而不是真正的做事。
让我意识到,问题不在于工具,而在于自己的习惯。拥有太多的电子设备:三部智能手机、iPad、Kindle、多台电脑……这些设备本该是效率的助手,但不停的切换反而让我分心。就像古人说的“五音使耳聋”,太多的选择和干扰,反而让人迷失。
少即是多注意力,一会儿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态,我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问题。
明确计划:把人生愿景分解成具体、切实的小目标,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方向、有意义。
减少干扰:需要对自己的电子设备进行“断舍离”,只保留两个,并明确每个设备的功能,减少无谓的切换。最重要的是,要戒掉“手机成瘾”,把那些被手机偷走的时间还给自己。
我相信,只有当我有清晰的规划,并能消除那些阻碍我前进时的障碍,我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让每一天都稀疏、轻松,同时又充满自由感。这不再是一场与焦虑的拉锯战,而是一场重建的旅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