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清華簡十二偽簡《參不韋》裡“參不韋“一名的出處
談清華簡十二偽簡《參不韋》裡“參不韋“一名的出處
———清華簡《越公其事》《參不韋》及棗紙簡《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詩書之言(甲篇)》皆偽簡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貳)》全書只收錄了一篇中短篇竹書《參不韋》,計有124支簡,內容完整,總字數近3000字。這篇偽簡是講述上帝派了一個天使叫做參不韋的,到凡間向當時的中國的夏啓宣佈天命,以所謂的“五刑則”為本,包含了五則、五行、五音、五色、五味等,指導夏啓如何治國。當然,即若先秦真有這種文章,也應該不會真在夏代寫出的,一定是先秦戰國楚國人的想像及創制。但,當然,它是一篇今人創造的偽文,如何可知?
凡是一個造偽事件,必有動機及觸發點,有動機而無觸發點,則也不能成就此篇。這個作偽者,他的動機是想寫篇政論,而且還能寫上數千字,那就得至少要體系化。現代的人要作偽先秦古文,因為現代人其實對於先秦古文字的運用純熟不比當時人,所以熟讀先秦古籍含甲骨文及金文,旁及後世尤其漢代古籍都是要事,當然也要學小學文字訓詁,這在大學文學等系也是必修,都是有些底子的。而且長篇大論,經體系化之後,必能驚豔到古典學不甚佳的現代一些學者,真以為是先秦體系化思想佳作。作偽者平日也必需收集許多異聞怪記,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先秦佚書以便想出題材及運用。這個作偽的寫手,他就廣閱之下,看到了《墨子》這本後世的冷門書,在書裡提到了一些先秦古籍或古說,都是其他先秦或後世書裡未見的。而在其中的〈非命中〉篇,他看到了一段文字:
『有於三代不國有之曰:“汝毋崇天之有命也”。命,三不國亦言命之無也。』
這段文字,從古到今,任何典籍上都沒有出現過,而只見於《墨子》。這段文字,是他的寫偽文的靈感觸發點,馬上解決了他要寫的這篇偽簡的內容之一,就是講『汝毋崇天之有命也』於他的大主題之內,
而且也從“三不國”(三代不國)想到了,那不就設定偽文的主角叫做“三不國”吧。但想一想,這種取名有些不倫不類,不像名字,而且沒有什麼訓詁樂,於是把“三”改成國字大寫“參”,又想到先秦有個秦國丞相呂不韋的中間是有個“不”字,而“國”字也可改“圍”而可被研究訓詁通假成“韋”,於是就設定了主角名字叫做“參不韋”,以他為主角,寫出了這篇長達二千多字的短中篇政論。而成了收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貳)》裡的竹書《參不韋》裡的寫本,在《參不韋》裡當然也談到了非命,也一樣把《墨子》〈非命中〉篇的“汝毋崇天之有命也”這個內容也擺進了去。
更妙的是,這個在2022年才出版,但應己在清大整理了至少一兩年,而這寫手把“三不國”構想成“參不韋”此人名,就出現在當時台灣有人滿血批判清華偽簡的2020年的荊州博物館發掘棗林鋪造紙廠46號墓裡的《詩書之言(甲篇)》內。是老天的大能,從清大把整理中的《參不韋》寫手的小抄陟降到荊州博物館出土竹簡堆裡,而內容,把原始的“三代不國”或“三不國”改成由“參不韋”之口講出了《墨子》〈非命中〉篇之言,棗紙簡的《詩書之言(甲篇)》竹簡的文句寫如:
『於《三不韋》曰:‘汝毋忱天之德,而保於天之有命。’』
真是好個有意為之啊,不但在老天幫忙之下,又出土了證明清華簡為真的實錘證據,又可證明清華簡《參不韋》原來比墨子時代還要早,於是墨子是看到了清華簡《參不韋》才在《墨子》書中有了那麼一段話了。再加上老天再一併送上了清華簡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越公其事》的內容的刪節版陟降在棗紙簡《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裡。(請參見敝人:《原來先秦封建楚國開明到了庶民都有能力擁有學問簡的明證出世了————談近年出土的偽『棗紙簡』與偽『秦家嘴簡』》一文)
但,這反而反證了:清華簡十二的《三不韋》和棗紙簡的《詩書之言(甲篇)》及清華簡七《越公其事》和棗紙簡《吳王夫差起師伐越》都是偽簡的雙雙兩對寶。(劉有恒,202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