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先秦诸子百家语言环境讨论
先秦诸子百家,因所处的地位不同,交往的人群不同,其语言环境也各不相同。进而导致不同的诸子其语言结构也大相径庭。如果我们不能区分这些细微的差别,对古籍就会产生误读。
本文涉及传统国学最深层次的文化理念,若您不研究国学,建议您不必读此文。但若您欲致力于探讨国学思想,必读此文——否则可能便会被心怀叵测的传统学者误导。
一、老子:出世者的语言
道家,乃华夏国学最深层的根基。严格来讲,华夏国学的根就是道家。
传统学者将老子、庄子、列子尊为道家三圣——其实这是错误的。《庄子》《列子》过于荒唐无智,将他们与老子并列入道家,乃是对老子及道家的侮辱。
道家以出世为本,不参预世间的争斗,故有独特的语言环境。
《老子》对世人的称呼有四个名词:聖人、民、百姓、賢。
聖人:出世且修道有成之人;
百姓、民:所有俗世间的人;
賢:道家的俗家弟子,在道家那里学了法术后,到人世间求取功名——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賢乃沟通道家与俗世的桥梁人物。如《封神演义》中,闻仲(商賢)与姜子牙(周賢)便是賢的代表。老子认为賢的行为违背天道,才提出“不尚賢,使民不争”。
二、“賢”的语言环境
賢,为帝王服务,级别极高,以占卜、星相、祭祀为业。《易经》便是賢人所创。
賢的语言环境主要包括:
聖:帝、王、天子;
大人:高等级贵族通称(相当于孔子的“君子”,但更高);
賢:天子重臣、官方术士;
公卿:天子近臣;
诸侯:天子分封的外属官员(多为天子庶系儿孙);
大夫:诸侯所分封的属官;
士:无官职的贵族;
百姓:天子下属所有贵族;
民:多指贱民。
三、儒的语言环境
儒,乃商賢之后。继承了賢的语言环境,但因自身落魄,多不得见天子,所以其语境更庶俗。
1. 《论语》的语言环境
孔子将世人分为:公、君子、仁人、士、民、庶民、小人。
公:君主的称呼。诸侯分“公、侯、伯、子、男”,公最尊,子男最低。孔子将所有君主都称为“公”,甚至把叶公这种楚国附庸国主也称为“公”,以示巴结。
君子:有两类含义:①代表人群——有官职的贵族,与“小人”相对;或指儒人,与“野人”相对。②代表品德——单独使用时指“贵族品德”。
仁人:位次君子之下,为君子服务的官员。
士:无业的贵族。
民、庶民、小人:皆指底层贱民。
《论语》多为对话体,语境需结合情境。如孔子对季康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里的“小人”特指殷人。
2. 《孟子》的语言环境
孟子与《论语》最大的差别:称诸侯为“王”。“王”本是天子专称,在《孟子》中已被滥用,显示周室衰微,诸侯僭越。
其余层级与《论语》基本一致,但可见儒家高喊“忠孝”“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实际上却是“乱臣贼子”的自利话术。
四、《商君书》的语言环境
法家服务对象是诸侯(帝王无需立法)。
其语境极为简洁,不分君子、小人、仁人、野人等,只分:公、民、百姓、庶民。
公:君国最高领导人;
民:所有臣民;
百姓:所有有姓的贵族;
庶民:贱民。
解读法家必须以其身份——法度逻辑,切勿套用儒家语境。
五、荀非的语言环境
《荀子》《韩非子》是华夏最具欺诈性的典籍。荀非把儒、法合流,语言环境完全混乱:
君子:不再代表贵族,而是“贵族式的高尚品德”;
小人:不再代表贱民,而是“卑贱品德”;
民、百姓:时而指全国,时而仅指贵族或贱民。
这种模糊性,让语境随意漂移,更利于辩诡与操控。
六、结论
独尊儒术之后,荀非的语境被全面接纳。
于是:
一提“君子、小人”,便以为是德性评判;
一提“民”,就等同于“百姓”。
这正是今天人们普遍的误读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