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 九大误导:一场加密叙事里的“金融错觉”:同肖风博士商榷
引言
2025 年 8 月 28 日,在香港举办的比特币亚洲大会上,肖风博士发表演讲,提出 “DAT(Digital Asset Treasury,数字资产金库)是比 ETF 更合适的加密资产投资工具” 的观点。演讲全文已被“吴说Real”公众号整理发布,在业内引发了不少讨论。
然而,演讲中的部分表述存在信息不准确(misinformation),有的甚至容易误导“韭菜”。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逐条澄清这些说法,避免市场再次被过度宣传裹挟。
我本人从 2017 年开始接触加密行业,对这个行业长期持看好态度。但在这几年,我深刻感受到:大量投资者生活在“自我叙事”的回音室里,缺乏对金融市场基本结构的理解。行业内常见的是“先射箭再画靶”——先有结论,再用片段化的事实来佐证。
因此,以下九个要点,是我对肖风博士演讲内容的摘取与解读,用以讨论其中可能引发认知偏差的地方。
1. “ETF 用净值定价,DAT 用市值定价”
这是最典型的概念偷换。
事实:ETF 在交易所买卖时,价格同样是市价,与股票无异。所谓净值(NAV)只是基金每天公布的资产参考值,起到锚定作用,确保二级市场价格不会长期背离。
ETF 的机制:做市商通过“申购赎回”机制,把 ETF 的市场价格和 NAV 拉回接近一致。这就是 ETF 的优势——透明的套利机制。
DAT 的情况:DAT 本质是上市公司或金库公司,投资者只能交易其股票,价格就是市价,和 NAV 没有直接锚定关系,容易出现长期溢价/折价。
👉 误导之处:把 ETF 描述成“净值定价”,而 DAT 才是“市值定价”,这是错误的。ETF 一样是市价交易,但有更强的锚定机制。
2. “DAT 流动性优于 ETF,因为 ETF 申赎要 1–2 天”
这是混淆了投资者交易与基金申赎。
事实:普通投资者买卖 ETF 时,完全是二级市场撮合,成交速度和股票一样是即时的。根本不需要经历 1–2 天的申赎流程。
申赎的作用:那是做市商和基金之间的一级市场操作,用来保持 ETF 价格和 NAV 一致,不是投资者日常的交易路径。
DAT 股票的流动性:取决于公司市值、交易量和市场情绪。若规模有限、持仓集中,反而比 ETF 更容易出现流动性不足。
👉 误导之处:把 ETF 的“申赎时间”说成是投资者流动性的劣势,实际情况正好相反:ETF 设计的初衷就是提升流动性。
3. “DAT 转账只需 2–10 分钟,更顺滑”
表面听上去很有说服力,实则偷换了主体。
事实:DAT 公司确实可以在链上转移资产,但普通股东并不能直接赎回 BTC 或 ETH。投资者买卖的只是 DAT 股票,清算和交割仍走传统证券市场流程(T+2 等)。
ETF 的优势:投资者通过二级市场买 ETF,本质上已经是即时交易。更重要的是 ETF 的托管账户透明披露,能保证基金资产与投资者权益的对应关系。
👉 误导之处:把公司内部资产转移的“速度”,混淆成投资者资产可赎回的“速度”。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4. “DAT 更有价格弹性,ETF 没有”
所谓“价格弹性”其实是错误的理解。
事实:ETF 与标的资产高度一致,该有的波动不会少。
DAT 的价格弹性:往往来自额外的溢价/折价、公司融资结构或杠杆,这种“弹性”其实是额外的风险,不是天然优势。
典型案例:Grayscale 比特币信托(GBTC)长期折价高达 20% 以上,投资者不仅没享受到所谓“价格弹性”,反而被困在折价泥潭里。
👉 误导之处:把“不确定性和风险”包装成“弹性”,是典型的先画靶后找箭。
5. “DAT 的杠杆比 ETF 更合适”
需要分清杠杆的来源。
ETF 投资者的杠杆:可以通过保证金交易、期权、杠杆型 ETF 来获得。投资者自己能决定风险敞口。
DAT 的杠杆:来自公司层面(如债务、可转债),意味着除了加密资产价格,还要承担公司融资利率、管理层决策和债务违约风险。
👉 误导之处:把公司层杠杆描述为“天然更好”,但实际结果是投资者被迫承担双重风险,而不是获得优化的敞口。
6. “DAT 自带下跌保护(折价=打折买入)”
听起来很诱人,但逻辑站不住脚。
事实:只有具备开放申赎机制的产品,折价才会被套利迅速抹平。
DAT 股票:若市场信心不足,折价可以长期存在,投资者买入并不能保证立刻抹平,反而可能长时间被套牢。
案例:GBTC 就是最好的反例——折价持续数年,投资者没有任何“下跌保护”。
👉 误导之处:把“市场失效的长期折价”说成“保护”,这不是保护,而是风险。
7. “全球单一资产 ETF 只有黄金;BTC 是第二个”
这是事实错误。
事实:市场早已有白银、铂金、钯金、原油、铜等单一商品 ETF 或 ETN。
ETF 历史:早在 2006 年,美国市场就推出了白银 ETF(SLV),其规模至今仍在千亿美元量级。
👉 误导之处:把黄金说成“唯一”,制造 BTC 的“唯一性叙事”,完全无视商品 ETF 的发展史。
8. “最大 ETF 是黄金”
同样不符合事实。
事实:全球规模最大的 ETF 一直是跟踪标普500的指数基金(如 SPY、IVV、VOO),管理规模动辄数千亿美元。黄金 ETF 的体量远小于此。
👉 误导之处:夸大黄金 ETF 的地位,把黄金类 ETF 包装成“模板”,以此为比特币 ETF 的合理性背书,但忽视了主流 ETF 市场的真实结构。
9. “ETF 更适合股票,DAT 更适合 Crypto”
这是过度简化的二分法。
事实:ETF 的优势在于透明、合规、低成本、可对冲,这些正是加密资产需要进入主流市场的条件。
DAT 的定位:更接近“加密控股公司”,投资者拿到的是公司股权 + 管理层决策风险 + 加密敞口的混合体。
适用场景:DAT 对喜欢公司财务工程、愿意押注溢价套利的投资者可能有吸引力,但绝不是“更合适”。
👉 误导之处:把 DAT 包装成“Crypto 的专属最佳路径”,而忽略了 ETF 在合规和机构配置中的巨大价值。
总结
从这九点可以看到,DAT对加密资产投资并不是“更好的 ETF”。它只是另一种金融结构:
ETF 提供的是透明、合规、低基差的资产敞口,方便机构投资者配置和对冲;
DAT 提供的是“公司化”的加密暴露,带来额外的杠杆与折溢价,但同时叠加了治理风险和市场情绪风险。
对于加密行业来说,金融创新值得探索,但不能靠误导性的宣传来抬高一种工具的地位。否则,行业只会继续沉浸在“射箭画靶”的叙事里,误导更多投资者。
作为一个自 2017 年就进入加密行业的观察者,我依然看好这个行业,但更希望它能够建立在清晰、透明、尊重金融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而不是靠制造神话来收割“韭菜”。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使用了 AI 辅助,并经过人工审核。部分初稿由 ChatGPT 根据 肖风博士在 2025 年 8 月 28 日比特币亚洲大会的演讲 生成,使用的提示词为:
“请帮分析下上文有明显误导,逻辑不清和只讲片面事实的地方,关于 DAT 和 ETF 对比,具体列出并说明。”
最终文本的解读与观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错误,均由作者本人承担责任。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