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宫外

叶清明
·
(修改过)
·
IPFS

北地春迟,四月仍寒,风起时如刀刮。

月珩站在军帐外,望着远处天边仍未化的残雪。手中那块护身符早已泛旧,帛线磨得毛糙。他却一直随身带着,从未取下。

四年前,临别时辰曦放进他掌心的那一瞬,如今回忆起来,仍清晰得仿佛昨日。

——

初到边关时,月珩不过十二岁。按家训来说,武将子弟满十岁需随军历练。老将军临终前更求得特旨,许他提前两年独领一营。

虽是贵胄子弟,皇命之下也不得怠慢。他被安排在军中从最低阶的亲卫队随行起,吃冷饭、睡地铺、换马鞍、巡夜、抬伤员——没有一项被省略。

他并不抱怨,只是沉默着学。

第一次随军出征,是一年后的春。

他骑的马受惊,陷入泥沼,一名老兵奋力救他,最后却被流矢所中,没能活过当夜。

那晚他站在雪地里,脚下是血泥混杂的残迹,风刮得他耳边生痛。

副将只是拍了拍他肩,说:“这仗你得打得起,哭没有用。”

他点头,自此再未在军中落过泪。

也就是从那以后,他变得沉稳、寡言,眼中多了一种不属于少年人的安静。

——

三年下来,军中许多人都忘了他只是个“贵族”,只当他是一个能吃苦、肯冲锋的年轻人。

他也曾被调往前线防御,带兵突袭,率小队夜探敌营,一次次与死神擦肩,才在十六岁这一年被赐“逐烽剑”一柄,正式赐甲、挂名“少将”。

但他知道,那不过是“象征”。

他并不急着攀升。他知兵者,知局者,却未必能参政。他的直性子,在前线是宝,在朝堂却是钉。

朝中信件偶有来往,太子给过他评语:“刀利未必伤人,能收者才是将。”

他读懂了,也试着学。

有一次接到命令——赈灾粮草押运途中失窃,是否清查驻军中途接触的某支部队。他犹豫再三,最终未全查,仅查路线。

因那支部队将领曾救过他,也确实极守军纪。

这事最后不了了之,但他知自己在长史案卷中已添一笔:情有可原,然决断欠断。

他也知这就是“朝中之人”与“边疆之将”的界限。

他做得好不好,另说;但他在学——学分辨,学权衡,学选择不讨好任何一方的那个选项。

——

每年冬至,军中会遣信使回京。

月珩每年写两封信,一封送至御前,向皇帝述军情;一封则托副将密送入城,写给辰曦。

他从不署名,信中只寥寥几行,有时是天寒、有时是马病、有时是他在小镇上看见一串糖葫芦,却觉得“比京中酸些”。

辰曦从未回信,但他知道她收到了。

有一年他提起:“京中今年雪早,不知你添了几件冬衣。”

次年便有副将带来一包厚手套,缝线略粗,却极暖。未署名,无字条。

她知道是他,便什么都不用再问。

月珩有时想念她,不是因思念本身多炽热,而是——那些最苦最孤的时候,他会忽然想到那个端坐灯下认真听他说话的小姑娘,然后觉得,这世间还是有人,知他冷暖。

这已足够。

——

十六岁这年,他被临时召回一次京中,奉命陈述西线异动。

皇帝在御前问他:“你既在西线三年,为何此次陈报未提‘林将’之乱?”

他沉声回道:“因未确证,贸然入奏,恐致谤人。”

皇帝望他良久,终于点头:“可以。”

那一刻他知道,皇帝真正开始“看他了”。

——不是当贵戚之子,而是当兵中骨将之一。

临行前夜,他未去宫门前等辰曦。他怕打扰她如今的步伐。她也早不是那年绕着墙角偷溜出宫的小姑娘。

可走出城门时,他还是回了头。

风大,吹得他眼酸。他伸手抚了抚胸前护符,心中默念:

“我永远得你把平安符给我时的模样。”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