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當代英美形上學有感: 隨說分析、歐陸、中國哲學之別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
·
IPFS
我的博士論文關於《莊子》,從這個角度來說,我的研究範圍算是中國哲學。但我的哲學口味很雜,對英美和歐陸哲學的興趣可能更濃(記住我是說「雜」不是說「博」,勿抽水)。對現代哲學發展稍有認識的室友,或許都聽過英美哲學與歐陸哲學之分,而中國和東方哲學,如果有這種東西的話,則為第三支。像荼毒室的網頁,我們也有一項分類叫「哲學傳統」,裡面便是「英美哲學」、「歐陸哲學」和「東方哲學」。

原文刊載於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作者:豬文

  我的博士論文關於《莊子》,從這個角度來說,我的研究範圍算是中國哲學。但我的哲學口味很雜,對英美和歐陸哲學的興趣可能更濃(記住我是說「雜」不是說「博」,勿抽水)。對現代哲學發展稍有認識的室友,或許都聽過英美哲學與歐陸哲學之分,而中國和東方哲學,如果有這種東西的話,則為第三支。像荼毒室的網頁,我們也有一項分類叫「哲學傳統」,裡面便是「英美哲學」、「歐陸哲學」和「東方哲學」。這三脈有何分別,大家可能都有些印象(或偏見):英美抽象瑣碎、靠攏科學;歐陸艱深誨澀、語意混亂;中哲漫談人生、古舊陳腐。不過,要定義它們,麻煩得幾乎不可能成功,所以我也無意交待我的想法。我只是最近看了一本好書,想借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三脈哲學傳統的「感想」。

  前陣子和古道風吃飯,談起這幾年在英國攻博的經歷,說到我曾旁聽 Williamson 的「形上學」一課。Williamson 是牛津哲學系碩果僅存的「名將」。「名將」當然只是指知名度,不一定和實力、貢獻相當。相對牛津五、六十年代的黃金時期,「名將」滿系,現時除了Williamson 也真沒幾個達到那種高度。Williamson 的專長是知識論、邏輯和形上學。如此 hardcore 的東西,對我這種門外漢來說,實是難以接近,所以一直沒有去旁聽過他的課。到了去年,快要離開牛津之際,為了追星,還是硬着頭皮去聽他的「形上學」。這門課只讀一本書,每個禮拜三小時,討論書中兩至三章。讀的是 Ted Sider 的《Writing the Book of the World》。單看書名,「寫出世界之書」,夠霸氣了吧?在此之前,我只對英美語言和心靈哲學有極皮毛的認識,對形上學基本上一竅不通,加上 Sider 的行文不算簡單,所以讀得非常勉強。但這卻成為了我當時逃離《莊子》和論文的出口,而且有種知性上的大滿足,十分過癮。近年英美哲學的形上學研究十分熱熾,Siders 這本書甚至是一本「meta-metaphysic」的書,後設地討論形上學的本質與方向。如果大家還聽到有人批評英美哲學只是搞搞語理分析,對形上學這些根本的大問題漠不關心的話,一笑置之便好了。

  那天說着說着,還說起「grounding」這個近年非常紅的形上學概念和相關的研究。結果又害我忍不住再離開我的論文,鑽進英美形上學的離奇世界裡(又或者這只是我拖延的一種方式……)。我讀的是 Karen Bennett 的《Making Things Up》。為甚麼要選這本書?我之前沒有聽過這位哲學家,但單是看她的個人網頁,已覺得這個人十分有魅力。她個人網頁的首頁,都是些平常的東西。但最底下卻有一句很吸引人的話:「我本來可以不當個哲學家的,如果你也想窺看一下這個可能世界的話,可以按這裡。」結果一按進去,是一則關於她的新聞。原來她曾是個世界排名第一的專業拳手……好,然後按進她的publication list。第一項是一本叫《Making Things Up》這本書,她上載了書的引言,供人免費閱讀。她在那條連結的後面寫道:這引言只有十頁,如果你只是因為拖延症來到這個網站的話,這引言也浪費不了你多少時間。我那時心想:你也太賤了吧,怎麼會知道我只是因為不想寫論文才來到這裡?於是,我便因為她的幽默感,看了她的引言,然後找了第七章來看。誰知,一看便忍不住一章接一章看下去。她的行文直接了當,文氣似在說話,但又不失深度和創見,趣味盎然,實在是認識「grounding」的上佳入門選擇。

  這幾個星期,我看得可謂如痴如醉,更讓我禁不住讚嘆這些英美哲學家有多麼的瘋狂,多麼的聰明。例如第八章,她處理的問題是:世界是不是「平」的?這當然真的不是在問地球是否平坦,而是討論這個世界的不同事實或者東西,有沒有一個層級上的差異。很抽象吧?一般來說,我們都會覺得這個世界的眾多東西,有些是更根本的,有些是給建構出來的。例如:組成這張桌子的粒子,比起這張桌子更加根本,因為這張桌子是由那堆粒子所建構出來的;白水健碩的身材,比起他的魅力更加根本,因為他的魅力是由他的身材建構出來的。但有沒有一種可能,這種形上學的層級只是一種錯覺?世界的樣態根本不是由東西一層一層的建構出來呢?這種主張,Bennet 稱之為「平世界論」:世界其實沒有所謂誰建構誰,誰比誰更根本。

  聽到這裡,開始頭昏頭漲了嗎?我第一次讀到這裡時,也覺得無比神奇,怎會有人想要處理這些問題啊?在她提出她的論證之前,我連這個問題到底要怎麼討論也毫無頭緒,到底我們能給出怎麼樣的論證去支持或反對它呢?我差不多完完全全想像不到。我的意思是我不單至不知道具體有什麼論證,更是連大概會有什麼論證也想像不了。世界是不是「平」的?怎論證啊!?結果,她居然可以很認真地討論這個問題,而且對「平世界論」提出了很有力的反駁。

  看這本書時,一直讓我想到一個英文字:rigorous。這大概是我覺得英美哲學最引人入勝的地方:用最嚴謹的態度,最縝密的思維,去處理各式各樣哲學議題。近至甚麼是妒忌,遠至世界是不是「平」的,同樣一絲不苟地給論證、建立理論。看的過程中,常常會想到歐陸哲學家或現代科學家會如何恥笑這些當代形上學家。我有時候也覺得他們真的很狂,都二十一世紀了,居然還會坐在椅子上「空想」世界是不是「平」的。但同時我又會覺得他們真的極嚴謹而聰明,討論這些抽象至極、世界裡最根本的問題時,依舊扎扎實實、一步一步去論證。有時候,更會來一記神來之筆,讓人讚嘆連連:怎麼會想到這麼優雅的理論啊?例如 Bennett 最著名的,便是她對基礎事實的基礎為何之理論(what grounds the grounding facts?),真的十分精采,有機會再談。我對英美哲學感受最深的,是它的「細」。

  上一本我忍不住一章接一章看的書是 Todd May 的《Post-Structuralism Anarchism》。這算是歐陸哲學的書,也是看得很爽。我看的歐陸原典很少,但就我的經驗來說,歐陸哲學給我的快感是完全不同的。例如,歐陸哲學的時代感很強,法國哲學的發展跟其他人文學科,甚至現實世界的變化是密不可分的。一邊讀着哲學,一邊扣連到現實世界,譬如六八學運,你會赫然發現所有東西都環環相扣,整個世界彷彿向你打開了一樣。從這個意義下說,歐陸哲學是很「宏大」的。不像英美哲學,你很難定義歐陸哲學家做的是形上學、知識論、語言哲學還是倫理學,因為他們的理論好像甚麼有牽涉,拉扯著所有東西(相較於英美哲學,就算是在討論世界最根本的問題,他們還是把它拆得很「細」地去討論)。因此,歐陸哲學的「顛覆力」很強,常常會整體地顛覆了你想法和你的「世界觀」,改變了你看其他問題的態度。譬如讀現象學和傅柯。讀完一覺醒來,世界看起來好像真的會變得不一樣。

  說了西方哲學這麼多,那中國哲學呢?我還記得非常清楚,大學一年級時,「中國哲學史」的補課,鄭宗義老師在夜裡教授孟子「義命分立」的模樣。那時候,我真的感到無比震撼:哲學往你的心猛搥,回應著你心深處最根本的憂患與困惑。陳腔濫調地說,唯有中國哲學,讓我想到「生命的學問」這五個字。對我來說,中國哲學的價值就在於它與你實實在在的人生的連繫。中國哲學不只能讀出來,更可以活出來。

  讀 Bennet 這本書,跟讀沙特、讀《莊子》是截然不同的經驗。英美的「細」、歐陸的「大」、中哲的「深」,都曾讓我感到過無比雀躍。哲學實在是一門太有趣的學問了。何者才盡得哲學之真義?打和啦!Super!

好青年荼毒室官網
好青年荼毒室Youtube
好青年荼毒室Instagram
好青年荼毒室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此帳戶由 Matters 團隊代為管理) 哲學人團體。目標是把循規蹈矩的好青年帶進哲學的世界。 文章有深有淺,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在這裏,一切都可以被質疑、反省和追問。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自然科學的偶然性?——「社會建構論」雜說(四)

驀然回首,在幻想中相見

六合彩金多寶襲來,你知道自己不會中頭獎嗎?

讀當代英美形上學有感: 隨說分析、歐陸、中國哲學之別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
·
IPFS
·
我的博士論文關於《莊子》,從這個角度來說,我的研究範圍算是中國哲學。但我的哲學口味很雜,對英美和歐陸哲學的興趣可能更濃(記住我是說「雜」不是說「博」,勿抽水)。對現代哲學發展稍有認識的室友,或許都聽過英美哲學與歐陸哲學之分,而中國和東方哲學,如果有這種東西的話,則為第三支。像荼毒室的網頁,我們也有一項分類叫「哲學傳統」,裡面便是「英美哲學」、「歐陸哲學」和「東方哲學」。

原文刊載於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作者:豬文

  我的博士論文關於《莊子》,從這個角度來說,我的研究範圍算是中國哲學。但我的哲學口味很雜,對英美和歐陸哲學的興趣可能更濃(記住我是說「雜」不是說「博」,勿抽水)。對現代哲學發展稍有認識的室友,或許都聽過英美哲學與歐陸哲學之分,而中國和東方哲學,如果有這種東西的話,則為第三支。像荼毒室的網頁,我們也有一項分類叫「哲學傳統」,裡面便是「英美哲學」、「歐陸哲學」和「東方哲學」。這三脈有何分別,大家可能都有些印象(或偏見):英美抽象瑣碎、靠攏科學;歐陸艱深誨澀、語意混亂;中哲漫談人生、古舊陳腐。不過,要定義它們,麻煩得幾乎不可能成功,所以我也無意交待我的想法。我只是最近看了一本好書,想借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三脈哲學傳統的「感想」。

  前陣子和古道風吃飯,談起這幾年在英國攻博的經歷,說到我曾旁聽 Williamson 的「形上學」一課。Williamson 是牛津哲學系碩果僅存的「名將」。「名將」當然只是指知名度,不一定和實力、貢獻相當。相對牛津五、六十年代的黃金時期,「名將」滿系,現時除了Williamson 也真沒幾個達到那種高度。Williamson 的專長是知識論、邏輯和形上學。如此 hardcore 的東西,對我這種門外漢來說,實是難以接近,所以一直沒有去旁聽過他的課。到了去年,快要離開牛津之際,為了追星,還是硬着頭皮去聽他的「形上學」。這門課只讀一本書,每個禮拜三小時,討論書中兩至三章。讀的是 Ted Sider 的《Writing the Book of the World》。單看書名,「寫出世界之書」,夠霸氣了吧?在此之前,我只對英美語言和心靈哲學有極皮毛的認識,對形上學基本上一竅不通,加上 Sider 的行文不算簡單,所以讀得非常勉強。但這卻成為了我當時逃離《莊子》和論文的出口,而且有種知性上的大滿足,十分過癮。近年英美哲學的形上學研究十分熱熾,Siders 這本書甚至是一本「meta-metaphysic」的書,後設地討論形上學的本質與方向。如果大家還聽到有人批評英美哲學只是搞搞語理分析,對形上學這些根本的大問題漠不關心的話,一笑置之便好了。

  那天說着說着,還說起「grounding」這個近年非常紅的形上學概念和相關的研究。結果又害我忍不住再離開我的論文,鑽進英美形上學的離奇世界裡(又或者這只是我拖延的一種方式……)。我讀的是 Karen Bennett 的《Making Things Up》。為甚麼要選這本書?我之前沒有聽過這位哲學家,但單是看她的個人網頁,已覺得這個人十分有魅力。她個人網頁的首頁,都是些平常的東西。但最底下卻有一句很吸引人的話:「我本來可以不當個哲學家的,如果你也想窺看一下這個可能世界的話,可以按這裡。」結果一按進去,是一則關於她的新聞。原來她曾是個世界排名第一的專業拳手……好,然後按進她的publication list。第一項是一本叫《Making Things Up》這本書,她上載了書的引言,供人免費閱讀。她在那條連結的後面寫道:這引言只有十頁,如果你只是因為拖延症來到這個網站的話,這引言也浪費不了你多少時間。我那時心想:你也太賤了吧,怎麼會知道我只是因為不想寫論文才來到這裡?於是,我便因為她的幽默感,看了她的引言,然後找了第七章來看。誰知,一看便忍不住一章接一章看下去。她的行文直接了當,文氣似在說話,但又不失深度和創見,趣味盎然,實在是認識「grounding」的上佳入門選擇。

  這幾個星期,我看得可謂如痴如醉,更讓我禁不住讚嘆這些英美哲學家有多麼的瘋狂,多麼的聰明。例如第八章,她處理的問題是:世界是不是「平」的?這當然真的不是在問地球是否平坦,而是討論這個世界的不同事實或者東西,有沒有一個層級上的差異。很抽象吧?一般來說,我們都會覺得這個世界的眾多東西,有些是更根本的,有些是給建構出來的。例如:組成這張桌子的粒子,比起這張桌子更加根本,因為這張桌子是由那堆粒子所建構出來的;白水健碩的身材,比起他的魅力更加根本,因為他的魅力是由他的身材建構出來的。但有沒有一種可能,這種形上學的層級只是一種錯覺?世界的樣態根本不是由東西一層一層的建構出來呢?這種主張,Bennet 稱之為「平世界論」:世界其實沒有所謂誰建構誰,誰比誰更根本。

  聽到這裡,開始頭昏頭漲了嗎?我第一次讀到這裡時,也覺得無比神奇,怎會有人想要處理這些問題啊?在她提出她的論證之前,我連這個問題到底要怎麼討論也毫無頭緒,到底我們能給出怎麼樣的論證去支持或反對它呢?我差不多完完全全想像不到。我的意思是我不單至不知道具體有什麼論證,更是連大概會有什麼論證也想像不了。世界是不是「平」的?怎論證啊!?結果,她居然可以很認真地討論這個問題,而且對「平世界論」提出了很有力的反駁。

  看這本書時,一直讓我想到一個英文字:rigorous。這大概是我覺得英美哲學最引人入勝的地方:用最嚴謹的態度,最縝密的思維,去處理各式各樣哲學議題。近至甚麼是妒忌,遠至世界是不是「平」的,同樣一絲不苟地給論證、建立理論。看的過程中,常常會想到歐陸哲學家或現代科學家會如何恥笑這些當代形上學家。我有時候也覺得他們真的很狂,都二十一世紀了,居然還會坐在椅子上「空想」世界是不是「平」的。但同時我又會覺得他們真的極嚴謹而聰明,討論這些抽象至極、世界裡最根本的問題時,依舊扎扎實實、一步一步去論證。有時候,更會來一記神來之筆,讓人讚嘆連連:怎麼會想到這麼優雅的理論啊?例如 Bennett 最著名的,便是她對基礎事實的基礎為何之理論(what grounds the grounding facts?),真的十分精采,有機會再談。我對英美哲學感受最深的,是它的「細」。

  上一本我忍不住一章接一章看的書是 Todd May 的《Post-Structuralism Anarchism》。這算是歐陸哲學的書,也是看得很爽。我看的歐陸原典很少,但就我的經驗來說,歐陸哲學給我的快感是完全不同的。例如,歐陸哲學的時代感很強,法國哲學的發展跟其他人文學科,甚至現實世界的變化是密不可分的。一邊讀着哲學,一邊扣連到現實世界,譬如六八學運,你會赫然發現所有東西都環環相扣,整個世界彷彿向你打開了一樣。從這個意義下說,歐陸哲學是很「宏大」的。不像英美哲學,你很難定義歐陸哲學家做的是形上學、知識論、語言哲學還是倫理學,因為他們的理論好像甚麼有牽涉,拉扯著所有東西(相較於英美哲學,就算是在討論世界最根本的問題,他們還是把它拆得很「細」地去討論)。因此,歐陸哲學的「顛覆力」很強,常常會整體地顛覆了你想法和你的「世界觀」,改變了你看其他問題的態度。譬如讀現象學和傅柯。讀完一覺醒來,世界看起來好像真的會變得不一樣。

  說了西方哲學這麼多,那中國哲學呢?我還記得非常清楚,大學一年級時,「中國哲學史」的補課,鄭宗義老師在夜裡教授孟子「義命分立」的模樣。那時候,我真的感到無比震撼:哲學往你的心猛搥,回應著你心深處最根本的憂患與困惑。陳腔濫調地說,唯有中國哲學,讓我想到「生命的學問」這五個字。對我來說,中國哲學的價值就在於它與你實實在在的人生的連繫。中國哲學不只能讀出來,更可以活出來。

  讀 Bennet 這本書,跟讀沙特、讀《莊子》是截然不同的經驗。英美的「細」、歐陸的「大」、中哲的「深」,都曾讓我感到過無比雀躍。哲學實在是一門太有趣的學問了。何者才盡得哲學之真義?打和啦!Super!

好青年荼毒室官網
好青年荼毒室Youtube
好青年荼毒室Instagram
好青年荼毒室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